第二章 戰略決策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成了國共兩黨爭奪的戰略重心。

毛澤東曾經說:「即使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佔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也清醒地認識到:我軍佔據東北,不但可以擺脫我軍和根據地長期處於國民黨軍隊四面包圍的態勢,而且可以依靠東北發達的工業與豐富的物產,建設成我黨我軍鞏固的戰略基地,並以此為依託,與全國各解放區相配合,坐北面南與國民黨軍隊進行鬥爭,從而使我黨我軍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蔣介石也曾說,東北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接受東北是「國民革命最重大的目標和最迫切的工作」之一。為此,蔣介石不惜以損害中國主權為代價,來換取蘇聯承認其在東北的權利和使蘇聯承諾國民政府將從蘇軍手中接收東北。國民黨認為,控制了東北,就可以南北夾擊共產黨的各個解放區,儘快消滅共產黨。

因此,為佔領東北,國共兩黨都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決策,爭分奪秒地進行了一系列戰略部署。

毛澤東早就看好東北這片黑土地了。1942年7月9日,抗日戰爭還在進行之中,毛澤東和劉少奇就曾在一份電報中探討過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爭取同國民黨合作建國,把八路軍和新四軍集中於東三省的問題。

毛澤東這樣說道:「在此國際總局勢下,國民黨在戰後仍有與我黨合作的可能。雖然亦有內戰的另一種可能,但我們應爭取前一種可能變為現實。因此就必須估計日本戰敗從中國撤退時,新四軍及黃河以南部隊須集中到華北去,甚或整個八路軍新四軍須集中到東三省去,方能取得國共繼續合作的條件(此點目前不須對任何人說),如此則山東實為轉移的樞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681頁,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同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毛澤東說:中國的國土蔣介石丟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還要準備幾千幹部到滿洲去。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同志作政治報告(即《論聯合政府》一文)

1945年4月,在蘇日中立條約中止後不久,毛澤東則更加關注東北這塊戰略要地了。他在批轉給晉察冀分局的一項指示中說:蘇聯中止蘇日中立條約表明,蘇日戰爭爆發已經為期不遠,遠東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今後配合盟軍作戰,將主要配合蘇聯。現在即加緊進行主力軍、地方軍的訓練與擴大,以便能抽出若干主力,用於開闢東北。

這一年4月召開的中共「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在他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在淪陷區中,東北四省淪陷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產業中心和屯兵要地,我們應當加緊那裡的地下工作。對於流亡到關內的東北人民,應當加緊團結他們,準備收復失地。」

5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又一次指出:「如果東北能在我們領導之下,我看這就可以說我們的勝利就有了基礎,也就是說決定了我們的勝利。現在我們這樣一點根據地,被敵人割得相當分散,各個根據地都是不鞏固的,也沒有工業,有滅亡的危險。所以我們也要爭城市,要爭那麼一塊整個的地方。我們要有包括東北在內的一塊整個的根據地,這就全國範圍來說,就是勝利有了基礎,有了鞏固的基礎。」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還指出:「要準備20到25個旅,15萬到20萬人,脫離蘇區,將來開到東北去……東北四省(東三省加熱河:作者注)極重要,有可能在我們的領導下。有了東北四省我們即有了勝利的基礎。」

6月9日,在中共「七大」會議選舉中共中央委員會時,毛澤東再一次講到了東北,指出:「東北是很重要,從我們黨的發展,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現在我們的基礎是不鞏固的,因為我們根據地在經濟上還是手工業的,沒有大工業,沒有重工業,在地域上也沒有連成一片。」

6月11日,毛澤東在《關於選舉修補中央委員會問題的報告》中又進一步強調指出:「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及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當然,其他根據地沒有丟,我們又有了東北,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好更鞏固了。」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看重東北這一地區,這是由這個地區的經濟地位和戰略地位所決定的。從經濟地位來看,東北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具有豐富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戰略地位看,東北地區背靠蘇聯,西面與蒙古接壤,東南和朝鮮為鄰,南面的遼東半島同山東半島的膠東解放區隔海相望,西南與冀熱遼解放區毗連。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在東北也沒有統治的基礎。因此,如果中共控制東北,就可以變東北為可靠的戰略後方,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革命根據地長期以來被國民黨軍四面包圍的被動狀態,形成一個鞏固的戰略基地,一個革命的總根據地,以支持關內各解放區的鬥爭。相反,如果東北為國民黨所佔領,那它就能利用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同華東、華中相配合,南北夾擊關內各解放區。

毛澤東既然如此看重東北地區,那麼在行動上,他必然有所表示。1945年8月10日,他給山東羅榮桓、黎玉等人發出了一份電報,命令關東子弟兵「萬毅部東北軍人數、戰鬥力與幹部配備狀況請查明,即告並待命調動」。兩天以後,毛澤東又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給山東分局的電報,指出:「萬毅東北軍速即完成出發準備,待命開往東北。」(《毛澤東年譜》下卷,第3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就在毛澤東把眼睛緊緊盯住東北,並有所行動的時刻,傳來了蘇聯與國民黨政府於8月14日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消息。條約表示支持國民黨政府:「蘇聯允許把在精神上和軍事上的全部援助給予作為中國中央政府的國民政府,並承認中國在滿洲的主權。」(《中美資料彙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還明確表示,支持在蔣介石領導下統一中國。

這一消息猶如一盆冷水迎頭潑來,使毛澤東非常失望。他感到東北的問題將變得更加複雜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東北還去不去?毛澤東決定還是去。8月18日,他在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給羅榮桓、黎玉、蕭華的電報中指出:「萬毅支隊即調東北,經河北至熱河邊境待命。該支隊現有2500人,汰去老弱及開小差者外,能有1500到達目的地即好。東北幹部凡能調動者儘可能調至萬部」(《毛澤東年譜》下卷,第8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8月22日,毛澤東發出關於派人打入滿洲開展地方工作給山東分局的指示:為迅速爭取滿洲起見,分局應即抽調大批幹部在蘇聯紅軍佔領旅順、大連之後,穿便衣到滿洲去,進入建立地方黨、地方政權,發動與組織群眾……如果蘇聯紅軍能允許山東八路軍部隊進入滿洲(先去交涉)肅清散敵與漢奸,則應從山東抽調部隊用東北義勇軍名義進入滿洲。

在8月23日、26日兩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東北問題時說:「限於中蘇條約,蘇聯不能直接援助我們。我們先派幹部去是確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軍隊去不去,還不一定,要看情況。」(《毛澤東傳》第75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8月26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於同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的黨內通知中又指出:「至於東北三省為中蘇條約規定的範圍,行政權在國民黨手裡,我黨是否能派軍隊進去活動,現在還不能斷定,但是派幹部去工作是沒有問題的,中央先派千餘幹部由林楓率領去東北。」(《毛澤東年譜》下卷,第15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一切都安排好以後,8月28日,毛澤東離開延安飛赴重慶同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劉少奇在延安負責中共中央工作。

1945年9月14日,蘇聯特使貝魯羅索夫與曾克林飛來延安,向中共中央通報蘇共及斯大林關於中共軍隊如何進入東北的意見後,劉少奇在正在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集中討論了蘇方意見和東北工作。

政治局委員們一致同意戰略重點放在東北,力爭在東北建立根據地。對蘇聯方面要求中共軍隊撤出瀋陽、大連、長春等地的問題,劉少奇說:可採取三種方法:(一)撤名義;(二)撤小部分到鄉下,主要部分留瀋陽;(三)從瀋陽至營口、山海關,把撤退鬧得轟轟烈烈。三種撤法都用,公開撤,秘密又去。但冀熱遼軍區所轄的熱、察是抗戰以來八路軍的主區域,不能撤出。由山東派4個師到東北,還是去,方針是爭取東北。為了照顧蘇聯與蔣介石的外交關係,組織武裝名義上不用八路軍,但須使群眾知道是八路軍。

最後,劉少奇又提議,為實現控制東北的戰略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