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80周年,在需要不斷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今天,我們不能不追溯在人民解放戰爭中最具代表性的、對中國歷史命運和前途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遼瀋、淮海、平津、渡江等戰略性戰役。

這幾大戰役,不僅在當時震撼了全中國、全世界,而且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場面,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對今天的人們無疑仍是不可多得的教材,仍具有重大的激勵和教育意義。

首先發起的戰略決戰——遼瀋戰役,其扼要情況是:1948年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決定首先在東北戰場同國民黨軍展開戰略決戰。當時,在東北的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部隊共約55萬人,分別龜縮在長春、瀋陽、錦州3個孤立地區,處於欲守無力、欲撤難捨的狀態。而人民解放軍在東北的兵力有100餘萬人,佔有明顯優勢。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在人民群眾的配合下發起遼瀋戰役。整個戰役包括錦州攻堅戰、遼西會戰和解放瀋陽、營口3個階段。

東北野戰軍以6個縱隊及1個炮兵縱隊、1個坦克營圍攻錦州。10月1日攻克義縣;14日對錦州市區發起總攻,經31小時激戰,全殲守敵10萬餘人。與此同時,堅守塔山的部隊阻擊了從錦西和瀋陽增援錦州之敵。錦州解放後,長春國民黨守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接著,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和新七軍軍長李鴻率部投降,長春和平解放。10月26日,東北野戰軍將國民黨軍第九兵團等包圍於遼西黑山、大虎山地區,經兩日一夜激戰,殲敵10萬餘人,俘敵兵團司令廖耀湘和5個軍長中的3個。遼西會戰後,東北野戰軍乘勝前進,於11月2日解放瀋陽、營口,再殲敵14萬餘人。遼瀋戰役中,國民黨軍除1萬餘人由營口從海上逃跑外,共47萬餘人被殲。至此,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東北全境。

這一戰略性決戰,距今已近60年,人們對其上述概況基本上是了解的,而對那些重要的細節和鮮為人知的史料,或許並不完全清楚,諸如:首個決戰為何從遼瀋開始,美蘇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蔣介石為何數移其將,毛澤東在小山莊里是如何導演這場戰爭的,林彪為什麼非要執意打長春,未被消滅的國民黨殘軍是如何逃走的,又逃向了何方……

這些細節和內幕對於人們較詳細地了解這次戰役的來龍去脈,熟識我軍統帥高超的智慧、謀略及指揮藝術,感知人民解放軍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等,也許更有意義。故,本書以《遼瀋戰役實錄》為名,選擇一些人們也許不太熟悉的視點,作全方位細緻地描述。

本書側重交代在這次戰役中國共兩黨的鬥爭策略、戰役決策、遣將用兵,特別是國民黨軍如何失敗、人民解放軍如何戰勝的某些細節。當然並非是描寫某些不能公開的內部秘密。

記敘歷史必須尊重歷史,不能有半點虛假和隨意。本書雖然採取的是紀實文學的筆法,但依據的都是有權威的史料,情節和事實都是有根有據的。為此,我們參考了大量相關軍史、戰史資料和論著。在此,我們謹向這些史料(附後)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作者

2006年12月於北京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