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戰略運籌

1948年初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準備連續打幾個大仗,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殲滅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隊主力部隊,並指令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共同擔負這一戰略任務。這時,蔣介石鑒於全國戰局吃緊,為了挽救南線危局,著手調整防禦部署。他以重兵集結於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路和隴海路的十字架上,妄圖阻止我軍南下。

如何進行這場有關生死命運的決戰?雙方都展開了緊張而周密、細緻的戰略運籌。

1948年9月24日凌晨,華野已由東、西兩面突入內城,濟南城計時可克。而在徐州方面,準備增援濟南的國民黨軍邱清泉兵團才到成武、曹縣地區集結,黃伯韜兵團還沒有完全集結,李彌兵團則遠在固鎮附近地區;他們已經察知我軍打援部隊正嚴陣以待,顧慮重重,遲遲不敢前進。

在這種情況下,援敵一旦知道我軍已經完全攻佔濟南,便可能停止北援而轉為加強戒備,以防我軍主力南進,那時,我軍預定的打援計畫便將落空。

因此,華野前委及時召開會議,著重討論了若敵人停止北援,我軍下一步如何行動的問題。會議提出了兩個作戰方向:一是出魯西南,跨隴海路,會合中野,尋殲敵軍於徐州西南;一是由魯南南下,出蘇北、戰淮海,然後攻略徐州。

在討論中,大家分析了這兩個作戰方向的利弊,認為前者戰場遼闊,便於大兵團運動,一仗勝利,便可發展對徐州的戰略包圍,對敵人是致命的威脅。但是,這個地區東臨徐州,南接蚌埠,西近武漢,我軍在這地區展開將三面受敵,而且我軍脫離了根據地,後方供應困難,也有許多不利因素。

後者可以避免出魯西南的許多不利,可以改善南線戰局,暴露津浦線,迫使敵人退守或加強江邊及津浦鐵路沿線的防務,以減少其機動兵力,有利於我軍恢複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而且交通運輸和供應都很方便,可以爭取華中人力、物力的供應和支持。這個方向的困難是,由於敵我雙方兵力高度集中於魯南地區,對老解放區的人力、物力消耗較嚴重,但這些困難比起出魯西南要小得多。經過熱烈的討論,統一了思想,大家認為後一個作戰方向最好。

華野副司令員粟裕,根據會議討論的意見,於24日晨向中央軍委報告,提出了在敵人停止北援的情況下,下一步行動的具體建議,這個建議提出了四個設想:

1948年春天,華東野戰軍一部於河南濮陽地區整訓,朱德親臨視察。這是朱德總司令與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等合影

(一)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於恢複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這裡所說的「淮海」是指淮陰、淮安和海州等地區)。該戰役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華野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3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

(二)只進行海州作戰,僅以攻佔海州、新浦、連雲港等地為目的,並以主力控制於新安鎮、運河車站南北及嶧棗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此案對部隊休整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後攻佔兩淮的困難(敵可能增兵)。

(三)全力向南求援敵之一部而殲滅之,但濟南攻克,敵人加強警惕,可能退縮,恐不易求戰。

(四)全軍即進入休整,如此對部隊有好處,但易失去適宜作戰秋涼氣候和濟南失守後加於敵人之精神壓力。

粟裕的這個建議發出後,當天晚上我軍即解放了濟南,正如我軍所料,徐州的敵人沒有赴援。

9月25日,劉伯承、陳毅(陳毅當時任華野司令員、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副司令員,隨同中野行動)和李先念表示支持粟裕的建議,同意在濟南攻克後,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以第一方案攻兩淮並攻打援敵為最好,如能配合一部分國民黨雜牌部隊反正則收效更大。同時表示,中野採取分散殲敵的方針,爭取在江漢地區殲敵一部,以吸住西邊的敵人,配合華野在東邊的作戰,中野的這一行動,為後來兩大野戰軍會師淮海,並肩作戰,奠定了基礎。

同日晚,中央軍委批准了華野關於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中央軍委指示華野,這個戰役要準備進行幾個作戰:(一)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伯韜兵團於新安鎮、運河之線為目標;(二)殲滅兩淮、高寶地區之敵為第二個作戰;(三)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中央軍委強調指出:進行這3個作戰是一個大戰役,打得好,可以殲敵十幾個旅,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繫,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於我軍下一步進行徐州、浦口線上的作戰。中央軍委要求華野在10月10日以前做好有關這一戰役的充分準備工作,並開一次幹部會議,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係。

28日,中央軍委又一次指示華野: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並且是最主要的作戰,是鉗制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殲滅黃伯韜兵團。這一戰役必比濟南戰役規模要大。因此,必須有相當時間使攻濟兵團獲得休整補充,並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後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準備,方可開始行動。戰役時間包括打黃伯韜兵團,打東海,打兩淮在內,須有1個月至1個半月,戰後休整1個月,故須準備2個月至兩個半月的糧秣用品。師長以上幹部到會的曲阜會議宜推遲數日舉行,以便攻濟兵團各縱、師能在會議以前稍加整理。為照顧到攻濟兵團的休補,淮海戰役出動時間,似須推遲至10月20左右。

華野前委在濟南戰役尚未結束時,便提出了下一步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並立即得到了中野負責同志的支持和中央軍委的批准,這充分說明,中央軍委和前線指揮員的戰略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即不失時機地殲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

華野前委提出的淮海戰役,實際上只限於華東戰場的淮陰、淮安和海州等地區。中央軍委在批准這一建議時強調指出,淮海戰役的第一個作戰應當首先殲滅在新安鎮至運河一線的國民黨黃伯韜兵團。

中央軍委這一指示,確定了淮海戰役的初戰目標,首先殲滅黃伯韜兵團。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央軍委當時的著眼點,是要把敵軍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因為,當時兩淮守敵並不太多,而黃伯韜兵團當時卻擁有3個軍,我軍殲滅了黃伯韜兵團,可以達到大量殲敵的目的。

從黃伯韜兵團所處的地理位置上看,對我軍也有許多有利條件,黃伯韜兵團遠離徐州,位置突出,聯絡線較長,有利於我軍進行分割包圍。我軍在新安鎮地區作戰,可以依靠魯南、蘇北解放區,隨時都可得到後勤物資保障。如果我軍第一仗就消滅了黃伯韜兵團,等於砍掉了徐州敵人的右臂,敵我雙方在南線的兵力對比會發生迅速的變化。如果黃伯韜兵團被我圍殲,徐州的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則有可能被我調動,我軍還可以繼續擴大戰果,求殲這兩個兵團;也可以乘勝打開南下的通路,進擊兩淮,威脅南京,從而調動徐州之敵南援,以利我軍於運動中殲滅敵人;還可以向西側擊津浦鐵路,配合中野,完全孤立徐州。

中央軍委關於首殲黃伯韜兵團的指示,對於後來整個淮海戰役的勝利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華野前委為了貫徹中央9月會議精神,充分做好進行淮海戰役的準備工作,根據中央軍委要求他們需召開一次幹部會議,以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係的指示,並決定在10月上旬召開一次擴大會議。

華野司令部在迅速處理了濟南戰役的善後工作後,於10月3日由濟南到達曲阜。10月5日,中國共產黨華東野戰軍前線委員會擴大會議在曲阜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前委委員和各兵團、各縱隊、各師的主要負責幹部。

會議傳達了中央9月會議的決議,以毛澤東在1948年5月間提出的關於「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指示為主要議題,展開了討論。

到會人員經過認真討論,明確地認識到毛澤東的這一指示是引導中國革命迅速奪取全國勝利的唯一正確方針,只有軍隊向前進,才能更迅速地摧毀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更有力地鼓舞和援助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反對美蔣的鬥爭,並使解放區獲得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可能。只有使生產不斷增長,才能改善解放區的人民生活,才能支援軍隊向前進,加速戰爭進程。只有開展反對無政府、無紀律傾向的鬥爭,加強紀律性,才能達到全黨全軍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的一致,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