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80周年,在更加需要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今天,我們不能不追溯在人民解放戰爭中最具代表性的、對中國歷史命運和前途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遼瀋、淮海、平津、渡江等戰略性戰役。

這幾大戰役,不僅在當時震撼了全中國、全世界,而且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場面,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對今天的人們無疑仍是不可多得的有益教材,仍具有重大的激勵和教育意義。

淮海戰役的扼要情況是:1948年底,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東臨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廣大地區,國民黨軍共約80餘萬人,採取所謂「一點兩線」部署和「固守一點、四面馳援」的戰法,企圖守住中原,防禦江北,屏障南京和上海。該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華東、中原野戰軍密切協同,共同發起淮海戰役,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敵委員會,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前線的作戰行動。當時,人民解放軍和地方部隊共60餘萬人。戰役分為3個階段。11月6-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從四面完成對徐州之敵的戰略包圍,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了黃伯韜之第七兵團。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所屬兩個軍共2.3萬餘人,在台兒庄、棗莊地區起義。11月23日-12月15日,為戰役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在安徽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圍殲增援徐州的黃維之第十二兵團。12月15日-1949年1月10日為戰役第三階段:華東野戰軍將撤出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團包圍於河南永城陳官莊地區,為配合平津戰役,遵照中央部署,對敵圍而不打。當平津前線的人民軍隊完成對傅作義部的分割包圍後,華東野戰軍於1月6日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10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10個軍。淮海戰役歷時66天,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其中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和第十八軍。至此,長江以北的華北、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在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這一戰略性決戰,距今已近60年,人們對其上述概況基本上是了解的,而對那些重要的細節和鮮為人知的實錄,或許並不完全清楚,諸如:中共中央為什麼要在淮海舉行又一個大決戰,蔣介石為何不把中原主力撤回江南,毛澤東為什麼電令首殲黃伯韜,朱德憑什麼預感蔣介石這盤棋又輸了,為什麼在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最後階段毛澤東突然叫停,為什麼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國民黨軍為何一敗塗地……

這些細節和實錄對於人們較詳細地了解這次戰役的來龍去脈,熟識我軍統帥高超的智慧、謀略及指揮藝術,感知人民解放軍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等,也許更有意義。故本書以《淮海戰役實錄》為名,選擇一些人們也許不太熟悉的視點,作全方位細緻地描述。

本書側重交代在這次戰役中國共兩黨的鬥爭策略、戰役決策、遣將用兵,特別是國民黨軍如何失敗、人民解放軍如何戰勝的某些細節,並非只是描寫某些不能公開的內部秘密。

記敘歷史必須尊重歷史,不能有半點虛假和隨意。本書雖然採取的是紀實文學的筆法,但依據的都是有權威的史料,情節和事實都是有根有據的。為此,我們參考了大量相關軍史、戰史資料和論著。在此,我們謹向這些史料(附後)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作者

2006年12月於北京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