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對峙長江

長江,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素有「天塹」之稱。斗轉星移,歷史的車輪滾到了公元1949年初,是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於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後直逼長江北岸。而此時的蔣家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扶大廈之將傾,國民黨一面要求與中共「和談」,一面加緊布防長江,企圖在美國的幫助下,阻止解放軍過江,使其保持江南半壁,使中國重走南北朝的老路。然而,歷史會重演嗎?

回答肯定是不會的!因為,此時的中共統帥,已不是三國的曹操、前秦的苻堅了,此時的人民解放軍也已不是曹軍和前秦之軍了。

第一組數字是反映國民黨的。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1月,國民黨軍損失的兵力總計達495萬人,殘存的正規軍僅有71個軍227個師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雖然還有204萬人,但能用於作戰的部隊只有146萬人。這些部隊,除白崇禧、胡宗南和馬步芳的部分部隊尚未受人民解放軍的重大打擊,其餘大多是新組建的,或是被殲甚至多次被殲後又拼湊補充起來的,士氣低落,戰鬥力很弱。他們分散在西起新疆、東至台灣的漫長戰線上,已無法在戰略上組成有效的防禦。

在經濟上,蔣介石集團面臨總崩潰的絕境。1948年輕、重工業比抗戰前分別減少30%與70%,農村土地荒蕪面積佔耕地面積的近40%。財源枯竭,物價飛漲,財政赤字高達900萬億元,而財政收入僅及其支出的5%左右。特別是蔣介石下令將國庫所存的黃金、銀元、美鈔全部運台,不久前取代「法幣」發行的「金圓券」急劇貶值,加速了金融崩潰。民族工商業紛紛倒閉,農村經濟破產,國統區廣大人民陷於失業、貧困、飢餓的深淵。

另一組數字是表明共產黨的。

人民解放軍迅速發展壯大。經過兩年半的作戰,至1949年1月,總兵力已由解放戰爭初期的127萬人增加到358萬人,其中野戰軍已增加到188個師(旅)218萬人。人民解放軍不僅擁有強大的炮兵,而且有了一定規模的鐵道、工程、裝甲、通信等兵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士氣更為旺盛。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較之國民黨軍都佔有絕對優勢。

同樣還在經濟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則是一片興旺景象。三大戰役結束後,解放了的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達261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7%;總人口約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42%。經過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運動的解放區,人民生產、支前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工農業生產迅速恢複和發展,交通運輸日益暢通,財政經濟有了增長,社會秩序安定,市場貿易活躍。分得土地的廣大農民群眾熱情地支援前線,參軍參戰,保衛勝利果實。

鑒於國民黨軍主力損失殆盡,大半江山丟失,眼看南京風雨飄搖,蔣介石焦頭爛額,心灰意懶,國民黨內各派及數個省份要求蔣介石下野。

這可能是蔣介石第三次下野了。

第一次下野是1927年8月12日。

1926年蔣介石與夫人陳潔如

第二次是1930年12月15日。

此時的蔣介石回天乏術,但又不想就這麼下台,同時,歷來支持他的美國,此時對他也失去了耐心和興趣。何去何從?蔣介石心裡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也如一團亂麻越理越亂。

早在1948年10月23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就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建議:「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內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

年底,華盛頓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向國民政府駐美大使顧維均透露,白宮方面「與對外政策有關的人士」認為「委員長」應該讓位於別人,只要他在一天,美國便不會為中國做什麼事。美國國務院也一再放出風聲,只要蔣在位,不可能指望美國增加援助。

為了搞清美國的意圖,蔣介石除了派宋美齡赴美外,又派他的新聞局長董顯光到美國,並派張群會見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明裡暗示希望蔣下台。

「戡亂失敗」,「美援」又無望,戰略決戰又要災難臨頭。蔣經國在《風雨中的寧靜》中描寫當時的情景說:「在戰場上的軍心渙散,損兵折將;在政壇上的動搖怕死,變節投降;在經濟上的物資匱乏,金融紊亂,真是敗象之徵,江河潰決」。

蔣介石身陷絕境,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大造逼蔣「下野謀和」的輿論。

12月24日,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致電蔣介石,要求停止國共間的軍事行動,邀請美、英、蘇三國共同斡旋和平,「迅作對內對外和談部署,爭取時間。」蔣介石不予理睬。

12月30日,白崇禧再致電蔣介石,重申「和談」主張。

李宗仁亦隨即提出其「和談」主張:

(一)蔣總統下野;

(二)釋放政治犯;

(三)言論集會自由;

(四)兩軍各自撤退30里;

(五)划上海為自由市,政府撤退駐軍;並任命各黨派人士組成上海市聯合政府;政府與共產黨代表在上海舉行和談。

與此同時,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主席張軫、湖南省政府主席兼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及湘、鄂、豫、桂四省參議會通過致蔣介石電,警告說:「如戰禍繼續蔓延,不立謀改弦更張之道,則國將不國,民將不民」,要蔣「循政治解決之常軌,尋取途徑,恢複和談。」

就在這前兩天,即12月28日,南京,蔣介石總統府。

張治中、張群、吳忠信3人面帶難色,望著背手而立的蔣介石。

蔣介石火氣很大:「白崇禧是在『逼宮』,他是和李宗仁串通好的。禮卿(吳忠信字),白崇禧在武漢說些什麼?」

吳忠信欲言又止。

蔣介石緩和了一下語氣:「說嘛,讓大家都聽聽。」

吳忠信戰戰兢兢地說:「他說,非蔣下野不能『和談』,蔣應該讓別人來談『和』。」

蔣介石轉過身,心中的火氣又冒出來了:「你們聽聽,這不是『逼宮』,又是什麼?」

張治中坐在一旁,他見慣了蔣介石發火的場面,對此既不感到驚訝,也不感到緊張,用他特有的平靜勸蔣介石說:「總統,白崇禧是不是『逼宮』,我不敢說,但這件事副總統並不知道。白是將電報拍給我和岳軍(張群字)的,李副總統沒有見到。」張治中說完,把目光轉向張群。張群點點頭。

蔣介石並沒有由此消除對李宗仁的惱恨,他在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時,就萌生過幹掉李的念頭。當他從收音機里聽到李宗仁當選為副總統的消息,竟在盛怒之下,一腳把收音機踢翻,並說:「要不是行憲時期,簡直可以槍斃李宗仁。」

不過,蔣介石這個人城府很深,他在私下裡對人採取無情打擊,但在表面上卻仍裝出一副寬厚的樣子。他對張治中說:「我想德鄰(李宗仁字)不該如此著急,前幾天我已讓禮卿告訴他,我不想幹了,讓他出山,讓他來應付眼前的局面。」

「今天的局面,都是他們搞的鬼。」蔣介石覺得最近半年,讓他不高興的事一件接著一件發生:戰場上損兵折將,外交上失去美國的支持,現在內部又面臨著一場危機,這一切把他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12月31日夜,南京黃埔路,總統官邸內張燈結綵,一輛輛高級轎車駛入。與西柏坡相比,這裡的新年氣氛要濃烈得多,但是人們的臉上卻並沒有流露出新年的快樂。沒有歡聲,也沒有笑語。

晚7時,副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孫科,立法院長童冠賢,監察院長於右任,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委張群、張治中、邵力子、陳立夫、谷正綱、張道藩等40多人應邀來到了宮邸。他們是來參加蔣介石舉行的除夕便餐。

便餐很豐盛,但誰也沒有胃口下咽。飯後,蔣介石向大家發表講話,他的語調很低沉。蔣說:「現在局面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我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不能不有所表示。現在擬好一篇文告,準備在元旦發表。現在,請岳軍先生朗誦一遍,徵求大家的意見。」

蔣介石在文告中說:「處此國家危機,我唯有對我的領導無方引咎自責,有負國民付託之重,實不勝其慚惶悚栗。」

又道:「只要和議無害於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只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遭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夠維持自由生活方式與目前最低生活水準,則我個人無復他求。中正畢生革命,只知為國效忠,為民服務,實行三民主義,從而履行一革命者之神聖任務。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決不縈懷,而一唯國民的公意是從。」

兩千多字的文告,張群一口氣讀完。接下來全場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