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碾平世界的10大動力(4)

我的結論是:無論是個人上傳還是集體上傳。都已是令世界變平的有利因素。

上傳正在不斷拓展,因為使上傳成為可能的平坦世界平台也在不斷拓展,也因為上傳回應了人們希望參與其中並使自己的聲音被他人聽到的渴望。

《紐約時報》記者塞斯。希塞爾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報道(2005年6 月21日),他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年輕男性寧願玩一個與運動有關的視頻遊戲,也不願看電視中播放的比賽實況。他指出自2000年以來,在美國與運動有關的視頻遊戲的銷售額增長了34% ,在2004年達到了12億美元;而在12歲至34歲的男性觀眾中,幾乎所有主要運動的電視收視率卻下降了。

然而,文章最讓我震撼的是希塞爾引用的一位年輕人阿伯特。阿塞的話,他喜歡玩NBA 品牌的視頻籃球遊戲。在遊戲中,當球員(都是模模擬正的NBA 球員的)跑動和投籃時你可以控制它的動作。阿塞說,我喜歡科比——洛杉磯湖人隊的籃球明星科比。布賴恩特(Kobe Bryant );我喜歡玩這種遊戲是因為我可以在遊戲中讓他傳球給其他人,而在電視里,他好像都不知道如何傳球。

他更願意玩遊戲,而不是觀看科比的比賽。邁卡。西弗賴(Micah Sifry )

說,這種心態暗示著在網路時代接觸媒體的方式會有一個從靜止的、被動的方式到主動的、參與式的方式的重大轉變。在遊戲中參與比賽要比觀看比賽更有樂趣。

蒂姆。奧里利(Tim Oreilly )是Oreilly 傳媒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計算機圖書出版商之一。他對上傳現象有著獨特的描述方式,稱之為參與體系框架,該框架是讓用戶用來進行生產而不僅僅是消費的。他認為那些自己設計軟體、系統、網站以及百科全書的公司將吸引到更多的用戶。

人們喜歡上傳。這是為什麼在令世界變平的十大力量中,上傳有潛力成為最具破壞性力量的原因。有多少人在何時運用這種能力參與遊戲,這將決定上傳破壞力的程度。西弗賴說,參與這種行為就好比你必須使用身上的肌肉,我們並不習慣稱謂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儘管各種工具都已經在那裡,但很多人並不使用它們……盲目屈從權威和機構的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的。簡言之,上傳者的數量還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隨著個人上傳以及傑作的工具越來越普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從他們的上傳經驗中獲得積極反饋,我敢肯定地說每一個大的機構或是等級結構將會感受到衝擊。

我已經警告你了。

第5 大變平力量——外包:Y2K 自1947年8 月15日獨立日後,印度的國運交替興衰,但是在某些方面,印度可以稱得上是20世紀末最幸運的國家。

直到最近,印度還在銀行界被稱作「第二買家」。在商業領域,你會很希望成為第二買家——你希望從破產的前買家手中買到賓館、高爾夫球場或購物中心,因為這時候銀行會以相當於原價值1/10的價格拍賣這些資產。這些前買家就是那些一味地鋪設光纖電纜的美國股東,他們以為數字世界會無休止地拓展,他們也會無休止地變富。當數字泡沫破裂時,他們手中持有的股票要麼價值大幅縮水,要麼變得一文不值。

印度人實際上就是這些光纖公司的第二買家。

印度人實際並沒有購買這些股票,但卻直接受益於這些光纖電纜的過度投資,因為他們及他們的美國客戶幾乎是在免費使用所有的這些光纖。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國、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有所收穫)。印度這個國家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但這也令它特別注重一件事情——開發國民的腦力資本,培養出大量的科學界、工程界和醫學界精英。1953年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東部城市克勒格布爾建立了第一所印度理工學院(IIT ),以後又相繼建立了6 所。接下來的50年當中,成千上萬的印度人都競相進入這些理工學院和其他一些私立大學(印度還有6 所管理學院)學習。

在擁有10多億人口的印度,這種競爭也造就了一個知識經營階層,他就像一個工廠一樣,生產和出口最有天分的工程、計算機和軟體人才。

這是印度的正確選擇之一。由於印度獨立後政局不穩,尼赫魯政府又一直偏重前蘇聯計畫經濟體制,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印度都不能給大多數科技人才提供很好的工作機會,因此美國就成了印度科技人才的第二買家。在那個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發揮你最大潛力的方式就是離開你的國家,最理想的選擇就是到美國去,從1953年起共有2.5 萬印度高等學府畢業的工程師定居在美國,印度納稅人培養出來的人才極大地豐富了美國的頭腦。

2003年4 月16日《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稱:「印度理工學院是優秀科研人員的搖籃。要進入那裡學習可不是什麼容易事,你不可能矇混過關……他們只有在通過了嚴格的入學考試後才能被錄取。政府也不會幹涉學校開設的課程,那裡的課程很重……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甚至比進入哈佛或麻省理工學院還難……參與創立太陽微電子公司的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維諾德。科斯拉表示:」當我從印度理工學院畢業到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我覺得一下子輕鬆了很多。『「在這50多年中,印度這些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可以說是美國買到的最物美價廉的產品,就好像是一個排水管,在新德里把它裝滿後再到帕羅阿圖市(矽谷的發源地)

把它排空。

然後就有了網景、1996年《電訊法》、環球電訊和其他的光纖電纜公司。世界變平坦了,全球光纖電纜的鋪設讓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可以呆在家裡、出口他們的腦力勞動。華爾街上最受人景仰的對沖基金管理人之一、年輕的印度青年迪納卡。辛格說:「印度沒有什麼資源和基礎設施。儘管它可以大批量地生產出高質量的人才,但過去很多人就像在印度港口腐爛的蔬菜一樣,沒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只有相對較少的一些人可以到國外尋找自己的一片天地。現在不會了,因為我們越洋鋪設了這種名為光纖電纜的東西……過去的幾十年當中,你必須離開印度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現在你在印度就能和世界連接。你不必像我這樣,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先選擇在高盛集團工作。」

印度本來根本不能支付將人才濟濟的印度和高科技的美國連接在一起的寬頻,所以美國的股東就替他們付了款。當然,過度投資也可能是好事,鐵路的過度投資就極大地惠及了美國經濟。辛格說:「鐵路的過度投資和由此帶來的好處只能限於你自己的國家,但數字鐵路則可以讓外國人受益。」

美國公司這時候發現,他們可以在印度本土利用那裡豐富的人力資本,讓我們聽聽見證這一轉變的印度人是怎麼說的吧。印度軟體巨頭維普羅科技公司的總裁維沃克。保羅說:「從很多方面講,印度的信息技術外包革命開始於通用電氣集團的到來。

我們說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事。當時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公司也開始在印度做一些晶元設計工作,這家公司在美國的一些主要設計者都是印度人,後來他們就讓這些印度設計師返回國內,直接在當地進行設計研發。那時候,我負責通用電氣醫療系統在班加羅爾的運營。1989年,通用電氣當時的總裁傑克。

韋爾奇來到印度,他立刻發現,印度具備通用電氣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資源。韋爾奇常說,『印度是一個具備發達知識技能的發展中國家。』他發現了一個可資利用的人才庫。於是他說,『我們在開發軟體方面耗費了不少錢。難道我們不能在這裡為IT部門做些事情嗎?』「因為印度在此之前一直不對IBM 等外國科技公司開放市場,所以印度就開設自己的工廠來製造計算機和伺服器。韋爾奇感覺,如果他們能為自己製造,就一定能為通用電器製造。

韋爾奇派一個由通用電氣首席綜合官(CIO )帶頭的團隊到班加羅爾進行實地考察。保羅當時擔任通用電氣在印度的業務開發主管,他回憶說:「那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我的任務就是陪同第一次去印度的首席信息官,他們帶來了一些試點項目。飛機抵達德里機場時已經是午夜,前來接機的是5 輛印度國產汽車——大使轎車(Ambassador)組成的車隊,這種汽車仍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莫里斯公司的老轎車為設計基礎。在從機場到小鎮的路上,我坐在後面的一輛車上,忽然我聽到一聲巨響,發生了什麼事?我衝到車隊的前面,只見領頭汽車的車蓋已經被掀掉,並且砸壞了擋風玻璃——裡面還坐著通用電氣來的人。於是所有通用電氣來的人都集中到了路邊,我聽到他們在那裡嘀嘀咕咕地說,『這就是我們要得到軟體的地方嗎?』」

令印度人感到欣慰的事,通用電氣集團並沒有因低質量的印度汽車而決定退出,相反它決定和維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