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田埂上誕生的第一批中國「股民」……

自人類有經濟活動以來,所有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都一致認為,社會的經濟形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而股份制形式則是現代社會的經濟中最活躍和具有社會推動力的先進經濟形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計畫經濟條件下的中國社會,幾乎只有一種經濟形式——國營集體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股份制經濟形式開始被人們漸漸認識和接受。最早出現於中共中央文件上的「股份」二字是1985年的中央1號文件,這對當時的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一次令人震驚的事件。因為在許多年裡,「股份」和「股份制」在中國這個紅色政權的國度里,它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是「剝削階級的產物」。現在,既然被中共中央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倡」,這不能不說是對實行了幾十年一貫制的國有集體經濟的一場革命。

「股份制」在今天的中國人眼裡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可在二三十前年的中國,它與當時農村所開展的「分田到戶」搞包干一樣,是實實在在讓一些人感到不可思議的、與「復辟」和「政變」沒多大差別的驚天動地的事。

中國的股份制誰最先搞?忙碌的經濟學家們似乎還沒有時間來總結,當今的歷史學家們又因為缺少實地考察與調查的能力而在書齋上添不出新的真實的東西,這樣的責任讓我們這些文學家來完成實在有些可悲。

不過到台州採訪,讓我再一次感到發現的驚喜。原來,中國的股份制發源於台州,產生於台州的田埂上,植根於台州的農民中間……

現在有據可查的幾個史實是:

——1986年10月,原台州地區黃岩縣委下發的《關於合股企業的若干政策意見》的69號文件,是中國地方黨委、政府關於股份合作企業的第一個政策性文件。

——1982年12月,由台州地區的溫嶺縣社隊企業局(那時還沒有工商部門)正式發給「牧嶼工藝品廠」等四家為「社員聯營」的企業營業執照。

「股份制企業」是1985年中央1號文件出來之後才正式可以冠於的企業性質,台州的鄉鎮企業局當時給牧嶼工藝品廠等四家由社員合股出資辦的企業起的名字為「社員聯營」,用後來的名稱就是股份制企業。這也是新中國工商企業史上第一個頒發的標明由幾個法人「聯營」的股份制性質的企業營業執照。

目前有據可查的上面兩份史料,足可證明台州是中國股份制的發源地,這已被現在研究經濟工作的專家所認可。其實,談到台州的股份制,其開始和發源的時間遠比這兩個事件要早得多和廣泛得多。

在我來台州採訪之前,浙江有關媒體就已經發表了一則令人鼓舞的文章,題為《尋找玉環股份制經濟起源》,其中介紹了記者追尋到的台州最早搞股份制的那個「蘆浦工藝廠」和那幾個敢於最先吃螃蟹的農民。他們創辦的這個股份制企業是在1967年,比溫嶺的那個有「正式戶口」的「中國第一家股份企業——牧嶼工藝廠」早出了整整15年,而且這時間正是中國「橫掃資本主義」最激烈和嚴重的「文革」初期。真是有些不可思議,台州人竟如此膽大妄為。

2006年4月24日,我在台州市委宣傳部的同志引見下,來到玉環的蘆浦鄉那個原「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的舊址現場,並與幾位當年辦股份制企業的當事人見了面……

玉環是台州的一個縣,面積很小,老玉環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後來又將溫嶺的楚門半島劃歸了玉環,但陸地面積僅有378平方公里的玉環仍然是台州面積最小的縣。可別看這彈丸之地的「海中玉環」,它現在的人均收入不僅在台州各區縣中名列第一,2007年,在全國的百強縣中也名列第29位。玉環有數個「全國第一」的產業與產品,這與玉環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有直接關係。浙江籍著名作家葉文玲老師曾經對我說,寫台州,繞不開玉環。葉文玲是玉環人,她最了解家鄉的歷史和現狀。

那天我是懷著一番好奇而又有些激動的心情,跟著幾個農民來到玉環蘆浦分水村一塊田埂上。一位本地農民老漢叫林友泮,指指一座水閘上破舊的卻依然挺立在那裡的三間半磚瓦房,告訴我:「這就是我們當年辦的最早的一個股份廠,當時叫紅衛儀錶廠……」

「就這個樣啊?」我對影響當代中國經濟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浙江台州股份制發源地竟然產生在這麼一個極不起眼、極不壯觀的地方,內心多少有些失望。不過心想:毛澤東當年打天下時,不也就是幾根破槍、幾把紅纓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是。別小看這幾間房子,當時我們還當寶貝呢!」林友泮老漢說,「這個地方辦廠,一是不佔集體房子,二是關鍵這裡能上電線,好發動機器做工。」末後,他補充道,「我們辦的是儀錶廠,需要電動力。」原來如此。

可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個農民能有這樣幾間房子辦工廠、能在田埂上響起機器的轟鳴聲,這在當時肯定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那時在農村,能響機器聲的,只有集體農田的抽水灌溉,和很少地方才有的脫穀場上的拖拉機聲,除此再不可能有什麼機器聲響了。林友泮他們能在如此無遮無掩的廣袤田野上開動機器搞「資本主義」,不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起碼是吃了熊膽!在蘆浦鎮的鎮委會議室里,幾位當事人的講述證實了我的看法——

玉環農民在田埂上創辦的第一個股份制企業,果真歷經了太多滄桑:

「我們那時辦廠,完全是被逼出來的。」林友泮是當年辦廠的「頭頭」,也是當時分水村的黨支書,他給我解釋當年為什麼辦這個廠的第一句話這樣說。隨後他指指坐在他對面的另一位60來歲的老漢說:「最早是他顏祜慶出的主意。」

被林友泮點名叫顏祜慶的另一位老農笑了,沖林友泮說:「你是支部書記,我不向你說向誰說嘛!」

林友泮顯然不是個能說會道的人,被老夥計顏祜慶這麼一激,一邊抽著悶煙,一邊低頭瓮聲瓮氣地說了句:「你主意倒好,可把我拖進海里差點淹死……」屋裡的人頓時哈哈大笑。

「老支書你做人正直,再大的海水也淹不死你的。」顏祜慶這話讓林友泮愛聽,老人一個人「嘿嘿」地笑了起來。

「最早動因確實是我。」看得出,顏祜慶是個見過世面的農民。果然,他說他是個複員軍人,當過幾年兵。「我在部隊時當過團部通信員。複員後,回到老家,看到自己的家鄉那麼窮,流血流汗干一年,連口飯都吃不飽。於是我就和也是從部隊回來的本村社員蔡志昌,還有回鄉知青、懂點機械知識的梁華星商量,說能不能幾個人湊點錢辦個廠,賺點錢。他們都覺得是好事。不過那時在集體之外辦廠是件冒政治風險的事,所以只好找在蘆浦一帶有影響的支部書記林友泮商量。老林是個好人,用現在的話說,在當時也屬於腦子比較開放的人。我們一說辦廠的事,他開始有些猶豫,後來聽我們發誓保證:本金我們幾個人自己湊,賠了算我們自己的,賺了也給集體分一點。這樣他就表示同意,並且願意同我們一起合股干。有支部書記跟我們一起合股干,這對我們來說等於借到了天大的膽子,所以後來就偷偷幹起來了……」

「其實到底辦啥廠,他們幾個心裡根本沒有底。幾個人想了幾個月也沒有拿出個主意來。我就找了一位朋友,他叫林維慶,是坎門前台的支部書記。林維慶就建議我們辦個儀錶廠吧,他說他跟上海儀錶廠有熟人,好有銷路。這樣我們才定下來辦儀錶廠的。」林友泮插話。

「幹什麼定下來後,就馬上涉及怎麼個干法的問題。集體的錢肯定不能用,再說生產大隊也沒有什麼錢,即使生產隊有錢,我們也不想借,因為一借集體的錢,今後賺了賠了不好說,所以我們商量大伙兒湊錢合股辦廠。」顏祜慶說:「我們六個人,每人出一股,最早每股是150元,後來因為買機器設備,錢不夠用,每股增加到500元,記得我們六人中有一個人出不起500元,就又找了一個人合了一股。所以整個廠共有6股,股東是七個人,其中有兩人是合了一股。除了我和林友泮外,其他四股的名義是梁華星、蔡志昌、林友富、江新德。」顏祜慶的記憶顯然比較好,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有了合股的錢,可辦廠仍然困難重重。先是我們想到楚門木器社學習,看看能不能也干木器活。可一到那裡,人家聽說我們也想搞木器,根本不讓我們看。後又找到林友泮的朋友坎門前台大隊的林維慶書記,他那兒用現在的話講是思想解放一點,所以我們就準備把廠辦在他那兒,誰知才辦了四個月,造反派武鬥,我們去上班,半途上能遇到炮火,嚇得誰也不敢去了。最後想來想去,只能搬回來自己辦吧。這麼著,我們又偷偷到溫州瑞安去買了4台儀錶機床,就租用了你所看到的環島上作放水用的斗閘上的三間房子,算是我們的正式廠子……」

「那會兒,我們運回4台儀錶車床跟打仗一樣,很驚險喲!」顏祜慶繪聲繪色道:「那個年代,如果有人把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