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華——你一直是個傳奇

「三牛風波」中有一個突出和焦點的問題,就是始終連著一所著名大學——清華大學。因為三牛是清華大學畢業生,23歲的清華畢業生,僅有半年多的工作經驗就升遷為「副縣級」領導幹部,於是有人曾不止一次在網路和平面媒體上評論說「為什麼武威只給清華畢業生開『綠燈』」?或者說甘肅與清華的戰略合作是不是早已定下像三牛這樣的大學生升遷的「線路圖」?甚至有人說:為什麼只給清華生「方便」而不給某某畢業生「陽關道」?

其實在我的調查和採訪中發現了一個同樣突出的問題和焦點是:在武威,目前像三牛這樣的選調生也只有清華大學的7名畢業生,其中4位是在此次「公選」中脫穎而出的,另一名叫孫偉的已於2009年底先到了武威任職,他不在此次「公選」範圍,孫偉原先在清華大學團委任專職副書記(副處級),現在武威市古朗縣當縣長。孫偉和三牛等8名清華生形成的「武威清華生現象」已經引起了各方的特別關注,這既同此次熱鬧的「公選」有關,又形成了與此沒有多少直接關聯的另一種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清華生西部工作現象」。

不過,無論怎麼說,清華生在武威地區所呈現的大學生志向和支援西部建設的現象,已經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廣泛的關注。這些青年學生正用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影響著更多清華畢業生和其他大學的畢業生像他們一樣,到西部,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青春理想、為祖國建設大展宏圖。

在「三牛風波」非常熱鬧的時候,人們除了關注23歲的清華畢業生為什麼就「火箭式」地當了副縣級和武威「公選」存不存在「黑幕」等聽起來很惑眾的話題外,卻幾乎很少有人在問「為什麼偏偏是那些清華生到了貧窮、艱苦的大西北」這樣的問題,現在由我來把這件本來早應該讓國人知曉和感動的事介紹給大家——

今天的武威「副縣級」幹部三牛,因為是清華大學畢業生,無疑讓一些欲在「三牛風波」中興風作浪的人,找到了「興奮點」。在這些思想意識並不端正、喜歡道聽途說和捕風捉影、借靶打虎的人的思維里,「官」越大、牌子越大,弄出點「名堂」才會越有「社會效應」。從「三牛風波」的形成初始到後來的一定階段,這種「效應」還真有那麼一點。然而,人們更多地在這場「風波」中,認識了三牛等一批有為的清華畢業生,也重新認識了讓我們驕傲的清華學府與清華精神!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

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

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這是清華大學校歌,它是在師生中廣泛流傳的校歌,也是清華師生最喜歡唱的校歌。

「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行健不息須自強」,多麼豪邁的壯志,多麼壯麗的追求!清華百年史,便是這種精神下形成的輝煌歲月。

創建於1911年的清華大學,距今101年。其前身清華學堂,是清朝政府用美國「退還」的一部分「庚子賠款」建起來的留學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有了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同時設立了國學研究院。1928年正式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定名清華大學。

百年清華,是中國教育的一座豐碑。在清華學堂時期,它被國人稱之為「國恥學校」,因為它的成立和所用的經費及培養學生的目標皆與發生在20世紀元年的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帝國主義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有關。「庚子賠款」就是這個條約引出的讓中國向美、德、英、法、俄、日、意、奧等八國和比利時、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六個所謂的「受害國」賠款,總計本息摺合9.8億兩白銀。美國獨得「賠款」中的3200萬兩白銀。後由於清政府駐美公使梁誠先生的努力,美國答應從「原屬過多」的賠款中拿出一部分錢來中國辦一所到美國留學的「留學預備學校」,這就是清華學堂的肇始。從1909年到1911年間,清政府共派出三批留學中國學生,計180人,其中有在後來的很多領域擔任重要角色的傑出人物如梅貽琦、胡適、趙元任等人,其中的梅貽琦先生是百年清華大學史上任校長時間最長的一位傑出教育家,為清華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像梅貽琦這樣名聲赫赫的「清華人」實在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大串,他們都是曾經影響過中國歷史進程或威震學界的大師級人物:梁啟超、馮友蘭、陳岱孫、費孝通、錢鍾書、吳晗、曹禺、季羨林等一大批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大師,葉企孫、茅以升、竺可楨、華羅庚、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錢偉長等一大批我國自然科學學科和工程技術領域奠基人和開拓者,還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這裡,沒有列清華出來的政治家,那更是一大串耀眼的名字。

百年清華,從成立至今,歷經數個時代,然而在育人和教學方面,可謂是始終不渝地堅持著自己獨立而可貴的校旨,故也贏得世人的尊敬和仰望。初始的清華,由於不堪其身受「國恥學校」的影響,師生們高揚以「救國興邦」為己任,將個人的追求融入不朽的民族奮鬥之中。清華人積極投身到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在「一二·九」運動中清華人更是站在最前列,那時的清華是思想和學術並馳,產生和奠定了世界名校的校魂,這就是每個清華人都熟知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的校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磋相磨,他年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1914年11月5日,一位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開放之先河的曠世思想家——梁啟超先生,來到清華同方部講台,面對莘莘學子,以澎湃的激情和深刻的思想,作了一場題為《君子》的著名演講,梁啟超先生的殷殷教導和字字箴言,後來成為永遠鐫刻在清華人心中的信條。傳世的清華校訓,源於梁先生的此次演講。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據說,思想家的那一場精彩演講之後,清華校園內不時會聽到一陣高過一陣誦讀他十多年前所寫的這篇《少年中國說》的聲音,那激揚文字,那高亢旋律,那豪邁志向,回蕩於清華園內,響徹在九霄雲天,震撼著五嶽神州……

1926年,幾個身著長衫的年輕人,懷揣著依然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共產黨宣言》,在學生宿舍里,壓著嗓子,堅定而有力地振臂宣誓著:為國家之復興、為民族之未來,我們宣誓忠誠黨的事業,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從此,清華人有了明確而執著的追求方向,有了思想和精神的引領。於是也有了一個個不朽的身影:

——國難危亡時刻,青年學生康世恩毫不猶豫地扔下地質錘,參加了抗日隊伍;

——當垂死的國民黨反動政府血腥鎮壓民族正義之火時,聞一多教授的煙鬥成了摧毀蔣家王朝的革命火炬,即使身軀燃盡,正義的精神也必須獲得重生;

——當毛澤東領著他的「趕考」隊伍從西柏坡開進北京城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夜以繼日地伏案畫啊畫,一直畫到《義勇軍進行曲》在古老的天安門前回蕩的那一刻,他們看到自己設計的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全世界面前閃爍光芒時是何等的激動!

——「王先生,中央決定你參加一個重要工作,請考慮。」當兩次與諾貝爾科學獎擦肩而過的王淦昌聽到組織上這樣的話時,默默地點點頭,說:「我願意以身許國。」之後的17年里,他隱姓埋名,與同事們一起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氫彈……

這樣的傳奇、這樣的故事,在清華園裡可以編織成長長的彩虹,一直掛到天邊地角。

「水木清華,鍾靈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