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去社會風浪中摔打

中南海,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辦公所在地,也是中國人民嚮往的地方。

這個主宰中國命運的地方,對許多人來說充滿了神秘感。「中南海」實際上並非是一個「海」,而僅僅是兩塊水面。一塊叫中海,另一塊叫南海,中海的北面與現在公眾誰都可以去遊覽的北海公園水面相連。站在北海橋西往南看去,便可以領略中南海水面的大部分。中海、南海與北海在整體上是融為皇家公園的一體,但它們之間又有差別,中海、南海周圍的建築連成了一個大院落,因此很合適作為高級機關的辦公地址,而北海則自成一體,且古迹名勝風景處處可見,所以更適合做旅遊場所,在清朝時,這裡便按現在的格局分開了,大概出於這個道理考慮。

毛澤東的住處菊香書屋及整個豐澤園院子,在南海的北岸。豐澤園大門臨南海,而菊香書屋的北面臨中海。

這是我們搬進中南海不久的一天。我陪毛澤東在南海散步,走到勤政殿門口時,毛澤東揮揮手說:「就要在勤政殿里開會了,咱們進去看看吧!」

因要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勤政殿被修繕一新。這個勤政殿原是皇帝休息和處理朝政的地方。

在陪毛澤東來之前,我已去勤政殿參觀過,所以頗有先知似的介紹給他:「這個古建築非常雄偉壯觀,聽說是袁世凱在這裡當皇帝的地方。」

「不對。」毛澤東一聽便否定說,「袁世凱當皇帝是在中南海的居仁堂,不是這裡。」

我們一起走進了勤政殿。這是個很壯觀的皇宮廳殿。進大門後,過一個小院才到過廳。廳後有長約五十米、寬十來米的木板地,中間鋪著紅地毯,兩邊掛滿了許多名貴的鮮花、古文物和工藝美術品。勤政殿的正廳,有兩三層樓高,原是中南海院內最高的建築物。站在北海公園和景山公園的一些高處,都可以看見這些大廳的上半部分。

站在勤政殿大廳的殿匾前,毛澤東止步,用了很長時間凝視了「勤政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然後感慨而道:「過去皇帝建這個勤政殿是擺擺門面,但也足見他們這些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都知道勤政治國的道理,今天我們是共產黨人,就要真正做到勤政治國了,否則也會被人從這個勤政殿,從中南海趕出去的。」

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開創者,他在勤政方面也是堪稱典範。隨著人們對他的崇仰之心越來越傾向於神化和狂熱,中央對他直接到群眾中去的紀律規定越來越嚴了,由於「黃鶴樓」和「正陽春」的風波,使得他不再有更多的「自由」了。然而,高高的中南海紅牆都無法隔開毛澤東與人民群眾的心。

為了準確地和直接地了解到人民的疾苦與要求,毛澤東開始動員他的衛士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到基層一線去做實地調查。

毛澤東的衛士們年齡比較小,一般到下面受不到外面的干擾,他們下去後很隨便,在工廠和農村,普通群眾與幹部以為他們不就是上面派來的「學生娃娃」么,所以也就有話便向他們說,無拘無束,正因為這樣,他們調查得來的材料,深得毛澤東的讚賞。另一方面,衛士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像知識分子寫個文章、弄個材料什麼的總要加些個人見解,衛士們的調查是一是一,二是二,實打實。一次毛澤東拿著衛士寫給他的材料,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對下面來的情況,就應該像我的衛士們寫的那樣,是啥就寫啥,這樣我們才能了解真情,了解了真情,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

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國剛成立不久,舊社會反動派遺留下一個爛攤子,如何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這是毛澤東和黨中央極為操心的事。那時,幾億人中還有將近一半的人吃飯都成問題,毛澤東和黨中央是十分焦慮的。為了迅速改變這種情況,中央作出了土改、合作社等一系列重大決策,而這些重大決策到底做得怎樣,對人民群眾有沒有好處,這是毛澤東時時刻刻想知道的事。為此,毛澤東除了每天要看各個部門送來的材料,自己也多次親自下去巡視了解,此外,他把身邊的衛士都派到各地去調查、摸情況。

不久,毛澤東又指示中央警衛局、辦公廳,給他專門成立了一個警衛中隊,這個中隊成員都是從各地派來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約有一百多人,各個省市都有,中隊成立時毛澤東親自去講話。

「……我以為,你們應該有三項任務:一、要搞好保衛工作;二、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三、要做群眾工作,要學會搞調查研究。第一項任務,是黨和人民交給你們的,要完成好。第二項任務,是你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要完成好。第三項任務,是我要你們完成的。」毛澤東伸出左手,用右手一隻一隻地扳著手指對警衛戰士們說著:「我是一國主席,要治理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光靠我一個人是不行的。你們來了,可以幫我了解一些情況。以後,你們每年到下面去一兩次,還可以利用你們的探親、出差機會搞社會調查,寫成書面報告,拿來給我看。這樣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提高你們的文化知識水平,鍛煉工作能力;二是使我了解全國的真實情況,並且使我從你們那裡學到一些知識。」

從那時起,毛澤東身邊的這些衛士和警衛戰士作為一種任務和習慣,主動承擔起了替他做社會調查的任務。

有的戰士文化程度低,錯別字連篇,毛澤東總要提筆一一改正。一個叫王文禮的戰士一連寫了六遍才把一篇調查報告寫完,毛澤東一邊看一邊給他改錯字,完後,他對小王說:「你寫這篇東西是費了些勁,可你看,我幫你改錯字使你提高了文化知識,我呢,從你那兒的材料中掌握和了解了群眾的一些情況,我們這叫取長補短的合作,咱們訂個協議,長期下去怎麼樣?」

小王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我怕主席虧了。」

毛澤東睜大了眼睛:「嗯——」

「我……錯字那麼多,會佔你許多時間。」

「哈哈哈……」毛澤東聽完小王的話,高興地笑了,「改幾個錯字是死的,可你給提供的材料是活的,要說佔便宜的還是我么。」

小王被毛澤東的幽默逗樂了。

衛士高碧嶺到農村寫了一個合作社幹部拖著重病的身體,帶領群眾搞生產,事迹很感人。毛澤東看後,把衛士和警衛戰士找來,說:「小高同志的這篇材料寫得好,我看後很受鼓舞和教育。大家都應該向小高學習,寫出這樣的好材料。小高,你代我寫信問候這個幹部同志,問問他的病好了沒有?下次回家你再去看看他。」事後,毛澤東特意在這個戰士的材料上寫了一句批語:「此份報告寫得不錯,有分析,有例證。」

這份材料,如今仍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銀橋,你們幾個衛士也要下去。下去後不要搞特殊,我身邊的人,什麼時候都不能搞特殊。」一天,毛澤東找來李銀橋,對他說。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李銀橋及時向中央警衛局領導作了彙報,並對衛士作了安排,便分批分頭先到了他們各自的家鄉做社會調查,時間長短不一。

據李銀橋介紹,在這以後,他和其他衛士先後多次專程或利用探親假,到各地專門為毛澤東進行社會調查。每次臨走時,毛澤東總要囑咐一番,但從不出題,他要求衛士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記錄社會的真實情況。

1955年2月,衛士長李銀橋回到了他的家鄉河北安平縣,這時正值全國各地掀起農業合作化大高潮。

「走,都去開會啦!」這天上午,李銀橋老家的村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一片鑼鼓聲中來到了打穀場上,這裡熱鬧非凡,但人們的臉上卻顯得異常緊張。「大夥都聽著,咱們村上的合作動員已經動員了好幾次,可就是有那麼一些人對新中國、對共產黨沒有感情,幾次三番地動員,可就是不報名入社。」一名村幹部站在一個土墩上,扯著沙啞的嗓門在說著,一會兒只見他拿出兩張標語,一張寫著「跟共產黨走」,一張寫著「跟老蔣走」。

「現在,我把這兩張標語貼在牆上,誰願意入社的就是跟共產黨走,就排在『跟共產黨走』的標語下面,誰不願入社的就說明他不是跟共產黨一個心眼,那麼就排在『跟老蔣走』的標語下,現在開始排隊——!」

頓時,打穀場上一片喧鬧。「跟共產黨走」的標語下面迅速有一大批人站著,而「跟老蔣走」的標語下沒有一個人。李銀橋感到很高興,可他轉頭見也有不少人哪裡都沒站,耷拉著腦袋悶悶不樂地回家了。

「銀橋,你看往後我們這兒搞入社的工作就不用再去喊破嗓門動員了。兩張標語這麼一貼,誰入誰不入,誰的思想覺悟高,誰的思想覺悟低,不用我點名大夥心裡都有數了!怎麼樣,這個辦法好吧?」會後,村幹部很得意地對李銀橋說。

入社就這麼簡單嗎?李銀橋的雙眉緊鎖起來,問:「咱們這裡是不是全這麼搞的?」

「我們是從前村學來的,他們那是入社先進村,我們的後村也跟著前村學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