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山東移民

狂暴的北風發自遙遠的西伯利亞高原,經過蒙古大草原,越過戈壁,翻過長城,掠過華北平原,進入了山東半島。

隨著北風而來的,除了無盡寒意還有那飄蕩的雪花。

莽莽群山,平坦的平原,河流村莊之間,俱成一片白色的世界。

這些年天氣格外的冷,雪也下的大。不過今年到了臘月才下了第一場大雪,相比往年卻是晚了一些。

不過這場遲來的大雪卻使得戰事停息了下來。

大雪覆蓋大地,使得行軍變得困難了起來,行軍打仗攻城更是難上加難。滿清總督洪承疇再急於剿滅山東的叛亂,也不得不停下進軍的步伐,選擇退軍回濟南進行休整。

於是,青州的義軍終於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淄川之戰,三萬義軍被清軍擊潰,大明山東巡撫王永吉驚恐之下,竟然選擇離開青州向登州逃去。青州城裡只有總兵趙應元帥著七八萬義軍把守,而且糧食不足人心惶惶,若是大雪再晚下半月,一旦清兵兵臨青州城下,義軍恐怕會不戰自潰。

青州在趙應元的控制下,趙應元選擇了投靠大明朝廷任命的山東巡撫王永吉。

而青州東面的登州萊州,則在齊國公府總兵吳平的控制中。

雖然王永吉來到山東之後,不斷向登州萊州發布命令,命令二州的義軍聽從朝廷調遣,吳平除了派出一些懷有二心軍隊增援青州以外,對王永吉調兵調糧的命令再不理會。

然而王永吉卻是代表著朝廷,是正兒八經的山東巡撫,他到達山東之後立刻得到了大部分士紳們的支持,通過代表朝廷委任地方官員等手段,也掌控了兩府以下的一些州縣。

吳平本來就沒有打算死守山東,他只是聽從陳越的命令,遷移山東百姓前往舟山,所以對王永吉的一切舉措也視若無睹,只是佔據了登州膠州幾處重要的地方。同時命令軍隊收集沿海所有船隻,做著向舟山撤退的準備。

很多士紳選擇了聽從巡撫王永吉的調遣,一部分士紳做著投降滿清的準備,也有一些士紳百姓既不願投靠滿清,也看不到贏的希望,便選擇跟著吳平去南方,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在另一個時空,這樣的百姓也不少。魯王監國舟山的時候,張煌言的很多屬下便是從山東逃到南方的軍民。

不過背井離鄉這種選擇實在太難,哪怕吳平直接掌控的義軍,肯毅然遷移南方的也不是太多。於是第一批願意去南方的山東百姓只有三萬餘人,在大雪初下時,從膠州灣乘船離開了山東,向南方而去。

從膠州灣出發不需要繞過山東半島,行程無疑近了許多,只要往南數日,便能到達海州,那裡現在還在大明的治下。

舉人李彥直投靠吳平之後,深受吳平的重用,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他才做出了舉家離開山東前往舟山的舉動,並被吳平委任為船隊總領,負責帶著這三萬餘人前往舟山。當然船隊中有著舟山的老水手為嚮導,負責船隊航線實際引領工作。

至於吳平自己,並不甘心就帶走這三萬人,選擇留在了登州。因為他知道,等到來年春暖花開之時,滿清肯定會再次攻打青州義軍,而隨著義軍的失敗以及滿清的屠殺,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山東百姓選擇跟自己逃走。只有到了絕境,很多人才會做出背井離鄉的舉動來。

吳平不是不想早日回到舟山,因為他知道山東移民對舟山對齊國公是多麼的重要。

身為陳越身邊的近人,吳平自然知道陳越接下來的戰略。東番乃是荒蕪之地,只有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迅速發展,齊國公府的實力才會迅速增加。

而山東的百姓就是最好的移民來源!

派出了一艘快船往舟山報信,告知第一批移民的人數規模,請舟山做好接受移民的準備,然後李彥直便帶著三萬百姓乘坐三百餘艘船隻出發了,三百多艘海船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船隊。

好在大海無邊無際,又是往南行順風順水,冬季也沒有多少颶風大浪,一路靠著海岸往南行駛,行進的還算順利。

李彥直乘坐的大船在船隊的正中,有吳平撥付給他的一百舟山水師船員為基礎,李彥直自己又是舉人的身份,在隨同南下的人中提拔了一些秀才童生功名的讀書人輔助自己,很快把船隊掌控了起來。

每艘船隻都任命有名望的人為首領,負責安撫船上百姓,負責食物發放等一應工作。

又設置數艘快船為傳令舟,由熟練的水手駕駛,專門負責消息命令的傳送。

白天以桅杆上懸掛的旗幟為號,統籌整個船隊的行止,夜晚則在桅杆上懸掛不同顏色數量的燈籠,來傳達自己的命令。

整個船隊雖然龐大船隻眾多,在李彥直的統籌下卻井然有序,一路向著南方行進。

晝夜行駛,三日後,船隊便到了海州附近海面,鑒於船上糧食補給還多,李彥直並未下令到海州靠岸,而是繼續向南行駛,十餘日後到達了淮安府附近。

對眾多的百姓來說,長久的船上生活很不適應,好在是冬季,沒有疫病傳播的土壤,不過還是有很多人身體很不舒服,為了防止生病,李彥直只能下令靠岸休整。

而且三萬百姓組成的龐大隊伍,需要的糧食很多,也需要補充一二。

船隊停靠在距離黃河入海口南面不遠的廟灣,是一處不小的海港,當初崇禎乘船難逃時,便是由廟灣上岸去的淮安。

陳越當江北總督時,鑒於廟灣是海上進入淮安的門戶,在廟灣設置了一個千戶所,留有士兵數百鎮守,領兵的千戶還是平南軍的老人,是呂泰的部下。

船隊中有吳平屬下的老兵,一上岸便和廟灣千戶所進行了接觸。聽聞船隊是奉齊國公之命遷移山東百姓前往舟山,該千戶命令手下協助百姓上岸,並提供了乾柴鹽巴等等,甚至有大量搭建好的窩棚可供百姓暫且避寒。甚至還有數名大夫,專門為船上百姓治病。

看著殷勤的百戶和廟灣海岸岩石後那一排排的窩棚,李彥直暗自感嘆齊國公勢力的龐大、布局的深遠。從這窩棚來看,分明是早有準備的樣子。

果然,還未等李彥直開口,廟灣千戶便殷勤的問船隊需不需要糧食蔬菜,那當然是需要的,於是沒有兩日的時間,便有上千擔的大米以及大量的鹹菜送了過來,其中竟然還有好多樣式古怪從未見過的魚肉罐頭。

當然,這些糧食都需要花錢購買的,不過價格卻也不貴。至於買糧食的銀兩,在上船時李彥直和隨同遷移的富戶士紳們商量好,各自拿出一筆銀子來,用於沿途的一些花銷。

在廟灣休整了兩三天時間,等百姓們緩了過來之後,再次揚帆起航,繼續向南方而去。

這一次再沒有在沿途停留,而是一直南下,十天之後船隊終於到了舟山島。

舟山島上,錢楓林是最忙的人,就在移民船隊到達之前,他剛剛接受了一批來自遼東的木材,傅春在遼東滿洲部落採購的木頭,借著西北季風終於運回了舟山。大量的木頭紮成木排拖拽在帆船之後,嚴重影響了船速,足足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從遼東返回到舟山。

不過這一批的木頭便有四五千料之多,足夠建造五艘四桅蓋倫海船。而這只是第一批,傅春在遼東留下了人手,這個冬季會有第二批乃至第三批木頭運回舟山來,並且以後每年都會有。

而有了遼東源源不斷的木頭供應,舟山以後船隻會越來越多,水師實力越來越大!

運來的木頭會被交付給寧波沿海各家私家船場,然後會陸續造出船隻來。而以後還會在舟山島或者東番島建設自己的船場。

對於從山東來的移民,陳越早有指示,這些人會在舟山休整一下,然後前往東番島,那裡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地。

一路南來,天氣卻越來越溫暖,在山東時,所有百姓穿著厚厚的冬衣,而到了舟山島,穿著棉衣卻感覺有些燥熱了。

山東的大雪到了這裡卻變成了毛毛細雨,這裡的冬天竟然是不下雪的!

當船隻停靠在舟山港時,所有百姓都以為到了目的地,卻被告知他們的目的地還在南方,據此還有近千里,很多百姓頓時不淡定了,從登州出發到現在已經走了二十多天海程,還需要再走十來天,那意味著距離家鄉足足數千里,這可真正的背井離鄉遠隔千里了!

不過舟山軍民對遷移的百姓態度十分的友善,讓他們遠離家鄉的鬱悶淡了一些。舟山軍遠征東番島留下的兵營可以讓百姓們暫且居住休整,錢楓林前些時日更是從杭州採購了數千石的糧食,再加上舟山島漁獲豐富,百姓們的吃食頓頓有米有肉,這讓很多百姓遠離家鄉的苦楚迅速消失了。只要能吃飽吃好,人生何處不家鄉?

李彥直再次感嘆舟山方面對遷移百姓做出的充分準備之後,便主動找到舟山的負責人錢楓林,詢問以後百姓的安置工作。

鑒於李彥直在遷移中做出的重要工作,以後山東百姓的安置還需要得到他的幫助,而且李彥直本身有著舉人的功名,肯定會得到齊國公陳越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