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生如死】

【如生如死】

唐朝張鷟的遊仙窟,寫尚未見十娘,先聽見內室琴聲,就「下官聞之,不覺

氣絕」,我看了大笑,這樣強烈,但是可愛,而且滑稽。我在溫州,憂患的強烈

便像這樣。

我總算結識得劉景晨先生了,在此地多少可以安全,但將來我還是要出去到

外面天下世界的,那裡的熟人經過這次浩劫,已經蕩盡,我得事先佈置,想法子

結識新人。我就寫信與梁漱溟。是時梁先生調停國共無結果,仍到四川北碚辦勉

仁書院。京滬文化人一齊批判梁先生的學問思想不該不合於唯物論辯證法與唯物

史觀,「觀察」雜誌上常有梁先生的答辯。

我信裡說他於學間之誠,可算今日中國思想界第一人,惟於己尚有所疑,未

能蔚為眾異,如內丹未成,未能變化遊戲,卻走魔走火,諸邪紛乘,而欲以謙虛

之心臨之,與之論難,以為此亦慎思明辨之機,其實是惑。且秦興而喋喋者自熄

,漢興亦喋喋者自熄,自古喋喋眾說未有因論難而被掃清的。中國今後將有秦興

,抑或可免此一劫而直接就開出新的漢朝,此則尚有天意存乎其間。惟志士為學

,慎思明辨自有本義。釋迦論外道,孟子難楊墨,是其學之行,非其學之所由成

。學之所由成,是先求己之能止於至善,即或知識尚有缺疑,亦但照之以明。否

則知識亦是逐物,其入愈深,其出愈難,與時流葛藤堆裡摔角又幾時得明辨?

梁先生當即回信,說、「幾十年的老友中,未有針砭漱溟之切如先生者。」

信裡並且問到我的生活,他想怎麼斜刺裡跳出了一個張嘉儀。從此我就與他常通

信,把我在開手寫的山河歲月告訴他。一次他信裡說:「至今接得的尊函五封,

皆與在中大的友人傳觀,事前未曾徵得先生的同意,尚乞恕之為幸。」

山河歲月起初不叫這書名,我在與外婆同住的柴間屋裡開手寫,是八千字的

一篇論文。另寫變成三萬字,與劉景晨先生看了,劉先生道,意思是好,文章要

改。我又改寫,不知怎麼就增到六萬字,劉先生只看得一半,說還是不行。他道

、「你這是一部極莊嚴的書,但你的文字工夫如雞雛尚未啄破蛋殼,叫人看了替

你喫力。可是且放在這裡,待我看完它。」這部書後來費時數年,幾次易稿,在

雁蕩山時曾達廿三萬字,最後又刪成十四萬字在日本出版,將來再回大陸,只有

焚香以告劉先生之墓了。

西遊記裡孫悟空說、「想我老孫,一生只拜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菩

薩,兩界山師父救我脫難,我拜他四拜。」我是生平不拜人為師,要我點香亦只

點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愛玲,是她開了我的聰明。一炷香感激劉先生,是他叫

我重新做起小學生。一炷香敬孫中山,是他使我有民國世界的大志。半炷香謝池

田篤紀,最早是他使我看見漢唐文明皆是今天。

那劉先生且又對我施了無心之恩,是他介紹我進溫州中學教書,我也虧得有

此。我是妖仙,來到人世的貴人身邊避過了雷霆之劫。人世最大的恩是無心之恩

,父母生我,是無心,四時成歲,是無心的,白蛇娘娘報答許仙,那許仙當初救

她也是無心的。而我躲過了雷霆之劫,即刻又很高興。

教書的話,也是劉先生想到提起的。一日他道、「你做單幫生意,我覺可惜

了,教教書如何?還於做學問相宜。」我巴望不得他說出這一句,但是我仍裝作

平靜,答道、「這個我未想到,因如今當教員要資歷,我的資歷好像不夠似的,

且在戰時都丟失了,大亂之後,又那裡去補?」劉先生道、「溫州中學我給你介

紹,但目前還是三月裡,要等到暑假後。資歷不資歷,我可寫信與李超英。」浙

江省教育廳長李超英也是劉先生的學生。我因說謝謝。此後他不再提,我亦不問

,因劉先生既已說了,他必然做到的,我若催問,便為小氣。

梁先生的來信,我亦給劉先生看了,他說梁漱溟比馬一浮好。梁先生世俗,

亦多有錯誤,但是像維摩詰經裡說的、「以眾生病,是故我病。」我這樣一引用

,焉知劉先生不然,他道、「其實萬姓何嘗有這樣多疾病。」我當下憬然。原來

悲憫激昂的話,多半是自身不得清安。民間是有王者興,即百花開放,王者未興

,亦像花謝後花開前,有著意思無限。我這樣被輕微的叱責有過幾次,但劉先生

是喜歡我的。

但是教書的事不知道到底行不行。又將來如何再出去到中原,亦只是這樣想

想。惟我對於尚未成為事實的天機每有一種竊喜,私心慶幸。只有一次讀到文天

祥的七哀詩,他被俘北去道中所作,提到兒女的,有「一雙白璧委道傍」,還有

提到他的妾、

天崩地裂龍鳳殂美人塵土何代無

我大受震動,有好幾天竟是心裡解不開。我就生起氣來貶了它。還是李陵的詩好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感情一轉就轉過來了,這纔是天性有餘。

我現在讀書總要拿來比到自己身上,於身親的即是好,於身無益的即是不好

。有時我無端想起家鄉的清風嶺,王氏節婦也是被元兵所俘,在此投崖,我誦她

石上的題詩,誦到、

夫面不知何日見妾身應料幾時回

不覺心裡一酸,她的身世與我的不同,且去今已將千年,但人世悠悠,天道渺茫

,還是一樣。

我在房裡寫文章,外婆來收拾桌子上的鏡奩茶碗,問道、「你一張紙一張紙

寫字?」我道、「寫字可以教書。」一次她把我寫好的一張稿子包東西包掉了。

我發起小孩脾氣來,她也害怕了。秀美已到了蠶種場,仍當技師,來信叫我安心

,她會寄錢來的。外婆倒是也曉得當值我這個女婿,我卻與她少談天,惟有時要

她把秀美小時的事說來聽聽。外婆說秀美五歲時就會替大人手腳,她去河邊洗衣

裳,一次跌落水裡,正是晌午,路人看見撈起,已經差一點淹死。九歲患痢,又

幾乎不救,這樣的小人兒,生病且很聽話安靜。後來好了一點,胃口不開,買來

一隻角蟹給她過飯,她飯喫了一碗。一隻角蟹她喫了三天,小人兒也曉得家裡艱

難。阿婆說時,幾次眼淚直流下來,我聽了無限痛惜,心裡想著我必定要待秀美

待得更好。

阿嬤她們說外婆福氣好,女孝婿賢。但我與人連少攀談,真是從何賢起。倒

不是因為我的溫州話不行,而是一做了知識人,在廣大的世景裡外婆與阿嬤她們

使用的言話,我反會不曉得說了。我不過是比前院當鎮長兼小學校長的國民黨員

還好一點。還有房東徐家的兒子,在浙大當助教的,他寒假回來我見過一次,比

起來,我覺與他還是與阿嬤她們有話可說,這點我真要佩服秀美,她與世人總是

可以爰笑爰語。

外婆倒是也有她的朋友,是台門外右首一家的阿婆。那阿婆有子有孫,種菜

為生,家門口還擺個小攤頭,賣炒豆針線香煙火柴,家裡還算殷實。他們常時夜

漁,網得滿簍小魚,都是四五寸的白條,送來十幾尾給外婆,說、「你家有姑爺

,也湊湊嘎飯。」我很愛喫,味道極鮮。有時還送來乾菜,他們自己種自己曬的

。那阿婆家我也與外婆去過一次,好像小時我跟母親到荷花塘九婆婆家。

我有時簷下小立,看看庭中的一株小樹,它總還有根,好過我蛟龍離了水。

阿嬤在階前揀選做紙漿用的樹皮樹筋,溫州的小戶人家婦人多從紙坊領來這樣的

東西,已經搗過一次的,攤在筐裡,閑下來就揀揀,賺的工錢也貼補貼補每天的

小菜。這阿嬤,便亦勝過我,她在人世是有根的。她的大兒子去年到上海做裁縫

,按月寄錢來家,也糴得米,也買得柴,不必喫蕃薯過日子了。

轉瞬清明。阿嬤的兒子從上海回來上墳,且定新婦,是親鄰處他皆有上海帶

來送人的東西,給我也有一支牙刷,一塊肥皂。這次他在家要住一個月,每日拜

親訪友回來,便在房裡當沿階的窗口裁衣做生活。我聽他講說上海的世面,朋友

淘裡,及大世界天蟾舞台這等去處,只覺我真是白住了上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