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在兩個馬倫巴的夾縫之間

這篇充滿個人性質的文章,因有些地方觸及小說內容,所以,倘若大家可以盡量在讀完小說後再行瀏覽,本人將深感欣慰。

第一次看《去年在馬倫巴》這部電影,我記得是在上大學的那年夏天。

上映地點當然是二輪電影院,當時是和另一部同樣是亞倫·雷奈所導演的《廣島之戀》同時上映的。被稱為是亞倫·雷奈最高傑作的《廣島之戀》,老實說幾乎沒有讓我留下什麼印象,原因就在於我先看了《去年在馬倫巴》,而它給我的衝擊實在太過強烈了。

總之,那部電影完全符合我的胃口。徘徊在迷宮似的旅館裡,像人偶般無機質的登場人物;平衡對稱的巨大庭園、喃喃細語般不斷反覆的台詞;填滿戲劇虛構的空間,滿溢著樣式之美的黑白對比……

在那之後,只要有機會,我就會觀賞這部電影,重複看了好多次。雖然我並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深受什麼所吸引,但我總是會盯著畫面看得入神。

在思考有關《戀戀夏日的薔薇》之結構時,我雖然已經決定要以「反覆同一個主題、逐漸使之產生微妙的變化」這樣的形式來進行,但在開始動筆之際,卻怎麼也覺得這部小說缺少了核心。雖然不知到底是為什麼,但那種曖昧的預感往往都相當準確。

在摸索小說開頭的部分時,我偶然地在荻窪 的古書店閑逛,忽然,一本書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阿蘭·羅伯-格里耶 所寫的《去年在馬倫巴/不朽的女人》。

當我不經意地拿起書一看之後,我發現,它並非原作也不是劇本,書上印的是「電影小說」。也就是說,那是羅伯——格里耶將腦海里上映的電影化作文字形式的散文。

無論如何都想要的慾望油然而生,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那本因為絕版而變得十分昂貴的書。

回家之後,我立刻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忽然間,接下來要寫的小說映像,啪地一聲全都浮現在書頁上。

戲劇式的實驗性故事。還有最重要的是,在提及記憶的變貌這點,我想寫的小說和這部曾經讓我反覆觀看的電影形象,可說是完全重合了。那時,我心想:啊,原來如此,我就是應該把《去年在馬倫巴》當做這部小說的核心啊。

因此,我在小說里作了大量的引用。在此我想說明的是:對我來說,要完成《戀戀夏日的薔薇》,《去年在馬倫巴》是不可或缺的;而正因為有了重疊的映像,才有這本《戀戀夏天的薔薇》。

不,不如說是《今年在馬倫巴》,將《戀戀夏日的薔薇》引導到最後一頁的。在此,我要對於將催生這部小說的原著電影以及電影小說,以日文介紹給我們的兩位譯者,獻上我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今年春天拜訪捷克共和國的時候,我偶然得知,馬倫巴其實是捷克一個古老度假療養地的德文發音。馬倫巴。對我而言那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寓言氣息的名字。今後,我也會一直在現實的馬倫巴,以及電影和電影小說里的馬倫巴兩者的夾縫之間,繼續抱持著只屬於我自己,被我封印在《戀戀夏日的薔薇》里的馬倫巴印象吧!

二〇〇四年八月

恩田陸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