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鑲嵌在豐碑作品上的璀璨寶石

金龍格

《青春咖啡館》出版於二〇〇七年,是法國當代文壇重要作家,一九七八年龔古爾獎及一九九六年法國國家文學獎等多項大獎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創作的第二十五部作品。該書趕在法國當年的秋季書潮檔期出版,很快就從數百部小說中脫潁而出,創下兩周內銷售十萬冊的紀錄,一時間紅透了法蘭西的天空,一位法國評論家充滿深情地說:「人生的幸福有多種,守望莫迪亞諾小說新作出版即是其中之一。」這句話沒有煽情的成分,只是道出了廣大書迷對作家的崬敬之情。之後,《青春咖啡館》被法國頗具文化影響力的《讀書》雜誌評選為「二〇〇七年度最佳圖書」,獲獎評語是:「顯而易見,六十二歲的莫迪亞諾是法國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他的最新力作《青春咖啡館》即是最顯赫的證明,儘管這是一本莊嚴、傷感的書,結尾的音符甚至很悲愴。這家位於巴黎奧黛翁街區的咖啡館把我們帶回了六十年代……這是一部描寫神奇巴黎和迷失主題的富有魔力的書。是鑲嵌在莫迪亞諾無與倫比的、豐碑式的全部作品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寶石……」

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靠近盧森堡公園北側的奧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館,它像一塊巨型磁鐵一樣,吸引著一群十八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這是一群流浪的年輕人,正如咖啡館的老闆娘所說,他們就像是一群「流浪狗」;他們「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放蕩不羈」,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從不考慮未來;他們中有作家、藝術家、大學生,他們沉迷於灑精和毒品,其中有很多人都跟警察「打過交道」,但在塞納河左岸的這個文化區,他們像當時的知識分子一樣,享受著文學和藝術的庇護。

在這些客人當中,有一個名叫露姬的二十二歲女子特別引人注目,她光彩奪目,就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銀幕上出現的那些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對於她,人們知之甚少,連滿姬都不是她的本名。她是從哪裡來的?她有著怎樣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後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麼?故事圍繞這名年輕女子的失蹤展開。四個敘述者紛紛登場,他們都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向讀者娓娓講述露姬的短暫人生經歷。

第一個敘述者是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一名大學生。敘述者一開始就交代了露姬的出場:某天晚上,一個誰也不認識的年輕女子獨自一人坐到了咖啡館的一張桌子旁。咖啡館的那些常客接納了她,並給她取名為「露姬」。然後,這個審慎的匿名大學生試著回憶一個比較遙遠的年代以及他在孔岱咖啡館裡的所見所聞,他給我們做嚮導,帶著我們認識了咖啡館裡的常客,比方說塔爾贊,拉歐巴,堂·卡洛斯,阿里·謝里夫、扎夏里亞,瓦拉醫生。這群客人當中,一個名叫保齡、人稱「船長」的客人連續三年記錄了孔岱咖啡館的客人到達的時間和他們的住址,他離開法國的時候把這個筆記本留給了敘述者。拿到這個筆記本之後,他日復一日地翻閱著,希望從中找到露姬的蹤跡。他的敘述向我們展示了露姬的神奇魅力:她是一個藍眼睛的棕發女子,她的手指修長,指甲熠熠閃亮;照片上的她總是像影星一樣光芒四射;她喝酒時,「上身挺得筆直,動作慢條斯理的,很是優雅,嘴角上掛著一絲幾乎察覺不出來的微笑。」也許是因為她的存在,「才使得那家咖啡館和那裡的人都顯得那麼另類,彷彿是她用自己的芬芳把他們都浸透了」。從他的敘述中,我們得知露姬是一個謹慎的女子:「她總是一言不發,謹小慎微甘當他們的聽眾。」她像咖啡館的客人一樣,喜歡上了閱讀,手上總拿著一本《消失的地平線》;但她的衣著非常講究,跟孔岱的其他客人形成鮮明的反差。至於她為什麼要來孔岱,敘述者做了一番推測:「她到孔岱這裡,是來避難的,彷彿她想躲避什麼東西,想從一個危險中逃脫」,也可能是因為她已經與她的一整段人生徹底決裂了,因為她想「脫胎換骨」。但她到底為什麼要與過去決裂呢?

第二個敘述者名叫蓋世里,以前在情報部工作過,咖啡館裡的客人都以為他是出版社的美術編輯,但他實際上是私家偵探。他的敘述也是從這個年輕女子開始的,一個名叫讓-皮埃爾·舒羅的人尋找妻子,他妻子雅克林娜離家出走都幾個月了,沒有任何音信,便委託蓋世里去查找。蓋世里乘地鐵去諾伊利與雅克林娜的丈夫讓-皮埃爾·舒羅見而,那是在布洛涅森林和塞納河之間,舒羅優在一個安靜街區的一棟現代化的大樓里。據他本人交代,他是在自己的房地產公司里遇見雅克林娜的,她是他的秘書,為了「建立關係」,他和她結婚了。但是婚後,雅克林娜覺得丈夫很無趣。「不饉得什麼是的生活」,終於下狠心離家出走。蓋世里利用情報部的老關係,很快就査到了這個年輕女子的身份。她於二戰期間出生於索洛涅,沒有父親,由母親單獨撫養,母親後來在紅磨坊當服務員。母親晚上上班,總把她丟在家裡,她一個人孤零零的,覺得很害怕,受不了寂寞和恐懼,便開始離家出走,在大街上閒蕩,尋找「外遇」,由此開始嘗試毒品的致命的誘惑,兩次因為「未成年流浪」被警察抓走。蓋世里去了雅克林娜離開丈夫後在十四區所住的薩瓦賓館,了解到雅克林娜就是經常出入孔岱咖啡館的露姬。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蓋世里乘坐北南線地鐵,來到皮嘉爾,去了雅克林娜做姑娘的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十八區的拉謝爾大道。蓋世里感覺自己在走近雅克林娜,他思索著她逃跑的動機,怎麼逃,逃往哪裡,怎麼開始,結果又怎樣。這個孤獨脆弱、捉摸不透的年輕女子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於是他決定放棄偵察任務,不再追尋她的秘密,不再干擾她的生活。

第三個敘述者是露姬本人,她親自講述她在十八區度過的童年,她的離家出走。這一章是整部作品的關鍵,在這裡,雅克林娜部分回答了自己為什麼總想逃,也部分回答了那名大學生和蓋世里一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讀者終於可以從她本人的敘述中接近這個謎一般的女人。雅克林娜回憶了她在拉謝爾大道10號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那是在克里希林蔭大道和考蘭古街之間,靠近蒙馬特公墓。晚上,母親總不在家,她趁母親晚上上班之際,偷偷溜到外面閑逛,沿著或者繞著克里希大街遊盪。她喜歡走左側隱沒在黑暗之中的人行道,因為另一側的燈光招牌和霓虹燈令她恐懼。警察兩次抓到她,一次在九區,一次在十八區。夜遊的時候,她碰到了兩個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兩個人都給她提供戰勝恐懼的「良藥」。女的名叫亞娜特,綽號叫「死人頭」,讓她嘗試吸「雪」——一種毒品,這種「雪」讓雅克林娜產生一種神淸氣爽的感覺,吸過之後她不再感到恐懼,彷彿恐懼一去不返了。另一個是克里希林蔭大道的書店老闆,他專賣科幻和天文學書籍,還送了一本《無限之旅》給雅克林娜,讓她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她解釋了自己為什麼總想逃走:「每次我和什麼人斷絕往來,我都感覺到一種沉醉。」不管是少年時代離家出走,還是從丈夫家裡逃走,她每一次逃跑都感到同樣的沉醉,就像在夢中一樣。

第四章和最後一章是露姬的情人羅蘭的自述,由羅蘭講述他和露姬的淳樸溫柔的愛情。羅蘭是一個在巴黎尋找「中立地區」或者「無人地帶」的剛入門的作家。他和露姬在一個名叫居伊·德·威爾的人組織的聚會上相遇,德·威爾是個神秘學家,也像是一群年輕人的精神導師,他推薦露姬閱讀兩本書,一本是《消失的地平線》,一本是《不存在的露易絲》。羅蘭和露姬從相識到相愛,他的敘述中幾次提到他很幸福,而在一個美麗的夏日,露姬在塞納河邊,「在陽光下,在靜謐中,款款朝我走來」的身影也變成了永恆的美妙瞬間定格在記憶之中。但是,即使是在這些所謂的「中立地區」,他們也並不覺得安全,雅克林娜頻繁光顧的拉丁區勾起羅蘭痛苦的回憶,而十六區又太靠近她丈夫在諾伊利的寓所。於是他們倆開始謀划到國外去旅行。但沒隔多久,露姬突然跳窗自殺,故事到此結束。這一部分交織著羅蘭種種或美好或痛苦的回憶和感受,在露姬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羅蘭在通往露姬生前居住過的那家旅館的街上散步,還常常聽見露姬呼喚他的聲音,敘述過程中,羅蘭突然改變人稱:「有一刻我有一種幻覺,覺得在公墓的另一頭可以再次見到你……」道出了羅蘭一往情深的愛戀。

《青春咖啡館》里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巴黎,作者開篇引用了一段話:「在真實生活之旅的中途,我們被一縷綿長的愁緒包圍,在揮霍青春的咖啡館裡,愁緒從那麼多戲謔的和傷感的話語中流露出來。」這段充滿悲情色彩的題銘引自「國際情境主義者」的創始人之一居伊·德波拍攝的電影《我們一起遊盪在夜的黑暗中,然後被烈火呑噬》里的獨白。國際情境主義者認為,「在這個被商品和景觀統治的社會中,創造精神和人生夢想失去了自己的家園,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感到窒息」,所以他們主張用創造生活取代「被動生活」,呼籲「毫無拘束地生活、毫無節制地享受」和遊戲人生,並進行人生的「漂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