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此書譯者李世光同志,1940年入黨後從事地下工作,曾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受盡酷刑,喪現堅貞不屈;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又負過傷、立過功、得過獎;後來,在運動中曾受到錯誤處理。

像他這個奮鬥多年、出生入死、有資歷、有貢獻、有待遇(局級)、吃過苦、受過罪的有功之臣,離休後完全可以學點詩琴棋畫,養點花鳥蟲魚,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幽幽雅雅地享享清福。但他認為,這不符合他的「性格」。勤奮慣了,不能這麼悠閑,而應在有生之年,再給社會和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他離休時,還有人重金聘他去當顧問。他則認為,「錢這個東西,不能沒有,但多了也未必是好事,對子女也無益。」「參加革命,不是為了致富。老了,更不能走撈錢的路。」於是,他選擇了一條合乎他的「性格」的路——自學日語。

解放戰爭時期,他在野戰醫院當指導員,醫院裡有許多日本醫生和護士。他與他們相處多年,關係甚好。他們回國後,一直積極地從事日中友好工作,並與他有聯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學習日語,以便更好地從事中日友好工作,再立新功。

然而,他在參加革命前只斷斷續續地上過四年小學,後來也一直沒有上過學。他已年逾花甲,文化程度又這麼低,要死記硬背地掌握一門外語,該是多麼艱難呀,更何況是自學,當時就有人勸他,學什麼也比學外語容易,但他自幼酷愛學習,一生堅韌不拔,而且深信:「只要肯下功夫,沒有辦不成的事情。」他硬是從頭到尾跟著《日語廣播講座》學了兩遍,後來又自學了許多本《日語注釋文選》,並用了幾年時間,寒冬酷暑、廢寢忘食、一個字一個字地「摳」著譯出了這本日本推理小說,以此作為對社會和子孫的最後奉獻。

他這種執著追求的精神和事迹,真是難能可貴,正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生動實例,是值得宣揚和學習的。

然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願他這個火紅的「夕陽」,能映出更多更美的朝霞和烈日,把我們的山河照得更加光輝、燦爛!這就是我們出版此譯著所期望的社會效益。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