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永久持股

巴菲特說:「只要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充滿希望並令人滿意,或管理者能勝任其職務而且誠實,同時市場價格也沒有高估此企業」,那麼他「相當滿足於長期持有任何證券。」

暫且不論波克夏的投資行動結果如何,華倫.巴菲特的投資動機,都是從企業的營運成果,而不是從它們的短期股票行情,得到投資資訊。他深信股票市場可能會暫時忽略了企業的財務成果,但隨著時間過去,公司提供持股人更多的股權價值後,市場價格終將證實一個公司經營成功或失敗。巴菲特記得班.葛蘭姆告訴過他:「短期來看市場是個投票機器,但長期來看則是個秤重器」,他樂於忍耐。事實上當波克夏企業的股權價值以令人滿意的速度上升的時候,他希望股票市場慢一點得到消息,這樣他才有機會以便宜的價錢購買更多的股份。

有時候,當巴菲特判斷某家公司會是很好的投資標的時,股市也會很快地加以正面回應。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股價短期上漲而強迫賣出手中的股票,他認為華爾街的名言:「只要有利潤,你就不會破產」是個愚蠢的建議。費雪曾經告訴他,你手上握有的投資(股票)一定要比現金好,否則它就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巴菲特說:「只要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充滿希望並令人滿意,或管理者能勝任其職務而且誠實,同時市場價格也沒有高估此企業」,那麼他「相當滿足於長期持有任何證券。」如果股票市場確實過分高估某家企業,他就會將其股票賣出。此外,如果他需要現金以購買別家可能被過分低估或是有同樣價值,但他更了解之企業的股份,巴菲特將會出售價值公道或被低估的證券以變現。

然而在這個投資策略下,巴菲特在一九八七年也承認有三個普通股,不管股票市場如何過分地高估它們的股價,他都不會賣出,分別是華盛頓郵報公司、GEICO和首都/美國廣播公司。在一九九○年,他將可口可樂的普通股也列為永久持股。

這種至死才離的態度,使得這四個投資與波克夏所控制的企業地位相等。巴菲特是不隨意賦予這種永久性地位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公司不是在巴菲特購買它之後,就自動地被認定為「永久性」持股。波克夏哈薩威已經擁有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份二十年,也擁有GEICO的股份十八年;巴菲特在一九七七年首次購買首都公司;即使在一九八八年就已經購買可口可樂的股票,直到一九九○年它才被提升至永久持股的地位。

在收購的當時,這四家公司都具備值得購買的特性。這些特性值得我們探究。

華盛頓郵報公司

華盛頓郵報公司(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主要的商業活動包括發行報紙、電視廣播、有線電視系統和雜誌。報紙部門發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埃弗雷特前鋒報》(The Everett Herald)和一些時事報及十四份週報等。電視廣播部門擁有六個電視臺,分別位於底特律、邁阿密、德克薩斯州的休士頓和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兩地、康乃迪克州的哈特福(Hartford)、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有線電視部門擁有四十六萬三千個收視戶,分別散布於中西部、南部和西部的十五個州。雜誌發行部門出版的《新聞週刊》(Newsweek),擁有超過三百萬的國內發行量,以及七十萬個海外訂戶。

華盛頓郵報公司尚有一家名為史丹利.凱普蘭(Stanley H.Kaplan)的教育中心,它是一系列專門教授學生如何準備學院入學考試的學校。郵報公司也擁有雷吉—史雷德(Legi—Slate),一家提供美國政府立法活動和一般性事務電腦化資訊的公司;它也有《國際前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百分之五十和考勒斯媒體公司(Cowles Media)百分之二十八的股份,它同時也是《明尼亞波利斯星報》(Minneapolis Star)以及《論壇報》(Tribune)的發行人;它也與美國個人通訊公司(America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形成有限合夥的關係,在華盛頓特區發展一套個人通訊系統。

一九九三年年底,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資本額是三十億美元,每年的銷售總額是十五億美元。當你想到它在六十年前只有一項業務:發行一份報紙,那麼它現在的成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三一年,美國國內當時有五份日報在競爭讀者市場,《華盛頓郵報》是其中之一。二年之後,由於無法負擔印製費用,郵報的財產被監管,並在那年夏天的一次拍賣會上拍賣成功,以償還債權人的債務。尤金.邁耶(Eugene Meyer),一位大資本家及理財家,以八十二萬五千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往後的二十年,他一直支持這份報紙直到它轉虧為盈。然後公司被交給菲利普.葛蘭姆(Philip Graham)經營,他是一個在哈佛受過教育的聰明律師,娶了邁耶的女兒凱瑟琳(Katherine)。一九五四年,葛蘭姆說服尤金.邁耶購買另一家與它們競爭的對手《時代前鋒報》(Time—Herald)。後來,葛蘭姆在一九六三年去世前,買下了《新聞週刊》和二家電視臺。在葛蘭姆的努力下《華盛頓郵報》從一份報紙,擴展到成為廣告媒體公司和通訊公司。

在葛蘭姆死後,《華盛頓郵報》的控制權轉移到凱瑟琳.葛蘭姆身上。雖然她沒有管理大公司的經驗,但她直接面對企業難題的態度,使她迅速建立名聲。她的成功大多應歸因於她對郵報的熱愛。她觀察她的父親和丈夫如何努力維持公司的生存。她也了解到如果要成功,公司就必須有一個決策者而不是管理者。她表示,「我很快地學習到事情不會停滯不前,你必須下決定」。有二個決策對《華盛頓郵報》有顯著的影響,一個是僱用班.布萊德里(Ben Bradlee)擔任報紙的總編輯,另一個是邀請華倫.巴菲特成為公司的董事。布萊德里鼓勵凱瑟琳於報上刊登五角大廈(美國防部)的機密文件,並且追蹤水門案的調查。這個行動替《華盛頓郵報》贏得普立茲新聞獎的榮譽。巴菲特則教凱瑟琳如何經營一個成功的企業。

巴菲特第一次遇到凱瑟琳是在一九七一年,當時巴菲特擁有《紐約客》(New Yorker)的股票,當他聽說這個雜誌要出售時,他問凱瑟琳華盛頓郵報是否有興趣買下它;雖然這筆交易沒有談成,巴菲特卻對郵報的發行人印象深刻。

在那個時候,郵報的財務結構面臨極大的改變。尤金和阿葛妮絲(Agnes).邁耶所建立的信託基金中規定,凱瑟琳和菲利普.葛蘭姆擁有《華盛頓郵報》所有具表決權的股票。葛蘭姆死後,凱瑟琳繼承了公司的控制權。在那之前,尤金.邁耶將他私人的數千股郵報股票,贈送給幾百位員工,以感謝他們對公司的忠貞和服務。他建立了公司對私人持股的分紅計劃。當公司生意正興隆之時,《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從一九五○年代的每股五十美元,飛漲到一九七一年每股一千一百五十四美元,分紅計劃和員工個人持股都迫使公司必須出面維持股票市價於一定水準,後來證明這種管理方式對公司的現金並無幫助。此外,葛蘭姆和邁耶家族正面臨無法逃避的遺產稅。

一九七一年,凱瑟琳決定將《華盛頓郵報》公開上市,如此不僅可以消除維持自身股票市場的負擔,也使得家族繼承人能夠對他們的資產做比較有利地規劃。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分成二類,A類普通股選出決策董事會的大多數席位。凱瑟琳擁有百分之五十的A類股,因此能有效地控制公司;B類股則選出決策董事會的少數席位。一九七一年六月,華盛頓郵報公司發行一百三十五萬四千股的B類股。二天之後,儘管在政府的威脅下,凱瑟琳仍應允班.布萊德里刊登五角大廈文件。

一九七二年,郵報的股價穩定攀升,從一月的二十四點七五美元升到十二月的三十八美元。雖然報紙的業務有所進展,華爾街的態度卻變得悲觀。一九七三年年初,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開始下滑;近春季時,下跌超過一百點至九百二十一點,《華盛頓郵報》的股價也下滑;到了五月,它的價格下跌十四點到二十三美元。由於IBM的股價下跌超過六十九點,跌破它的兩百日移動平均價格,所以華爾街經紀人發出警訊,警告這種崩潰瓦解對其他市場是不好的預兆。同一個月,黃金跌破每盎司一百美元的關卡,聯邦儲備局將貼現率提高到百分之六,道瓊指數也下跌十八點,這是三年來最大的跌幅;六月,貼現率再次升高,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面臨九百點大關。在此時,巴菲特悄悄地買進《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到了六月,他已經以平均每股二十二點七五美元的價格買入了四十六萬七千一百五十股的郵報股票,總價達一千零六十二萬八千美元(見圖5.1)。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