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市場效率真的很高?

到了一九七○年代,在四十年來的經驗塑造下,我的投資哲學幾乎全部成形。前面提過一些例子,用以說明我的投資哲學成形的背景。這些例子中,不管是聰明的行為,還是愚蠢的行為,除了一個,其餘全部發生在前面四十年,並非巧合。這不表示我在一九七○年代沒有犯下錯誤。很遺憾的,不管我如何嘗試,似乎總要以同樣的方式摔倒一次以上,才能真正學到教訓。但是我用到的例子,通常是某一事件首次發生的情形,藉之說明我的論點。這可以說明為什麼除了一個例子,其餘的例子全部發生在以前四十年。

過去四十年,每一年代之間的雷同之處令人驚訝。指出這一點,或許有幫助。或許除了一九六○年代,每個年代都有一段期間,人們盛行的看法是外部影響力量很大,而且超出個別公司管理階層的控制能力,因此即使最聰明的普通股投資也屬有勇無謀的行為,可能不適合精明謹慎的人去做。一九三○年代,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有幾年這樣的看法甚囂塵上,但和一九四○年代人們對德國戰爭機器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恐懼,或一九五○年代另一次景氣嚴重蕭條勢必來臨的憂慮,或一九七○年代人們擔心通貨膨脹、政府過度干預等事情比起來,則有所不及。但是事後來看,每個年代都創造出不可思議的投資機會。這五個年代,每個年代投資人都有很多機會(不是只有少數機會),買進普通股並抱牢,十年後獲得好幾倍的利潤。有些時候,利潤甚至高達幾十倍。同樣的,這五個年代,每個年代都有一些當時的投機性熱門股,後來證明是盲從群眾的人最危險的陷阱,而真正曉得自己在做什麼的人,不受波及。所有的年代本質上都很像,也就是獲利最豐的機會來自非常值得的投資,但當時金融圈嚴重錯估情勢,使得它們的價格低估。當我回顧五十年來衝擊證券市場的各種力量,以及這段期間內群眾悲喜輪替的現象時,「事情變得愈多,愈是保持原狀」這句法國諺語便會浮上心頭。我一點都不懷疑,在我們踏進一九八○年代之際,面對它帶來的所有問題和美景,同樣的事情會繼續維持下去。

高效率市場的謬誤

過去幾年,人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我相信不對的一種觀念上。我指的是市場效率十分完美的觀念。但其他時期的其他錯誤信念一樣,明察秋毫的人如持反向意見,可能有獲利良機。

對不瞭解「高效率」市場理論("efficient"market theory)的人來說,「高效率」這個形容詞,不是指市場顯而易見的機械效率。想要買賣股票的人,可以把委託單下到市場裡,幾分鐘內,交易便很有效率地執行完畢。「高效率」也不是指敏銳的調整機制,能夠反映買方和賣方相對壓力的變化,而使股價上漲或下跌幾分之一美元。相反的,這個觀念說,任何時點,市場的「高效率」價格應已充分和務實地反映一公司所有已知的事情。除非某人擁有重要、非法的內線情報,否則沒辦法找到真正便宜的股票,因為能夠讓潛在買主相信值得投資的情況存在的有利影響力量,已經反映在股票價格上!

如果市場真如一般人相信的那麼有效率,而且重要的買進機會或重要的賣出原因沒有不斷出現,股票的報酬率就不應該有那麼大的變動。所謂變動,我不是指整體市場價格的變化,而是指一支股票相對於另一支股票價格變化的分散情形。如果市場有可能那麼有效率,則進行分析以獲得這種效率的因果關係,整體來說一定很差。

高效率市場理論源於隨機漫步學派(School of Random Walkers)的學界人士。這些人發現,很難找到一種技術操作策略運作得夠好,扣除交易成本後,相對於所冒的風險,能夠提供優渥的利潤。我不反對這種說法。前面已說過,我們極難根據短期的市場預測,從短線進出操作中賺到錢。所謂市場效率很高,或許只是這個狹隘的意思。

我們大部分是投資人,也應該是投資人(investors),不是操作者(traders)。我們應該尋找長期前景非常美好的投資機會,避開前景較差的投資機會。這一直是任何狀況中,我的投資方法的中心支柱。我不相信對勤奮、知識豐富的長期投資人來說,價格很有效率。

一九六一年我的經驗可以直接應用在這件事上面。那年秋天,以及一九六三年春天,我接受一件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代理專職財務學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商學研究所教高級投資課程。「高效率」市場的觀念未能見及未來數年的情形,和我即將描述的作業練習的動機無關。相反的,我只是要讓學生用一種難忘的方式,瞭解整體市場的波動,相較於個股間價格變動的差異,實在微不足道。

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拿到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的股票名單,從A開始;第二組則從T開始。每一支股票都依字母順序(優先股和公用事業股除外,我認為它們是不同的類別)。每位學生分到四支股票,必須去查一九五六年封關日的收盤價,並經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調整(忽略權值,因為影響不大,不值得再加計算),並拿這個價格和十月十三日星期五(沒其他用意,只是這一天的收盤價很精彩)的價格比較。將近五年的這段期間,每支股票的漲跌幅度都標註出來。道瓊卅種工業股價指數從四百九十九點漲到七百零三點,漲幅為四十一%。總計整個樣本有一百四十支股票。結果如下表:

資本利得或損失

同類股票數目

佔全部股票

百分率

的百分率

—————————————————————————————————

利得200%到1020%

15支股票

11%

利得100%到 199%

18支股票

13%

利得 50%到

99%

14支股票

10%

利得 25%到

49%

21支股票

15%

利得

1%到

24%

31支股票

22%

不變

3支股票

2%

損失

1%到

49%

32支股票

23%

損失 50%到

74%

6支股票

4%

———————

—————

140支股票

100%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很多東西。在道瓊卅種工業股價指數上漲四十一%的期間內,三十八支股票有資本損失,占總數的二十七%。其中六支股票,佔全部股票的四%,總值損失超過五十%。相對的,約四分之一的股票有非常不錯的資本利得。

言歸正傳,我注意到,如果一個人投資一萬美元,等分於這張清單上最好的五支股票,則四年又三季以後,他的資本現在值七萬零二百六十美元。相反的,如果他投資一萬美元買到五支最差的股票,資本現在萎縮為三千一百八十美元。這種極端的結果很不可能發生。要出現這種大好或大壞的結果,除了技能,得靠運氣,不管好運或壞運。投資判斷力真正不錯的人,能從十支最好的股票中挑到五支,投資一萬美元,並非難以想像。這種情況中,十三日星期五他的資產淨值將是五萬二千零七十美元。同樣的,一些投資人老是基於錯誤的理由選擇股票,而且總是選到爛股。對他們來說,選到十支最差的股票裡面的五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這種情況中,一萬美元的投資會縮水為四千二百七十美元。拿這兩個數字來比較,可以發現,不到五年內,聰明的投資行為和愚昧的投資行為,兩者的財富差距可以高達四萬八千美元。

一年半後,我又教同一個課程,再做完全相同的練習,只是沒用字母A和T,改用另兩個字母,構成股票樣本。同樣的,在五年的時間架構內,雖然起迄時間不同,變異的程度幾乎完全一樣。

我相信,回顧大部分為期五年的市場,我們可以發現股價漲跌有相似的差異。股價表現相差很大,有些可能來自出乎意料的事件——關於一支股票前景的重要新資訊,在一段期間之初始料未及。但是大部分的差異,至少在漲跌方向和相對於市場的漲跌幅度,大致上事先預料得到。

雷伊化學公司

有鑑於這些證據,我很難想像有人認為股市有高效率。這裡又用到「高效率」一詞,因為主張這個理論的人是這麼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