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題 《梨俱吠陀》

人類最古的文獻之一,印度的上古詩歌總集《梨俱吠陀》(Rgveda),反映了它所屬的那一時代和那一地區的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思想。這部書的1017首詩中,除一般表現世界觀的和一些零散的富有哲學意味的詩節、詩句以外,有十來首詩比較集中地探討宇宙起源等問題,被認為是哲理詩,也就是說,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來,這些詩討論或陳述了對於哲學問題的看法。其中有三首詩是幾乎所有論及印度哲學思想史或社會思想史的書都提到的。對於這些詩中的含義,歷來有各種解說和推測。本文擬就這三首詩做一點初步介紹和分析,其他詩概不涉及,並不是探討全書的複雜的哲學思想。

印度傳統奉《梨倶吠陀》為聖典,認為一字一音不可更易,從大約三千幾百年前保存到今天;可是在很古時候,可能是在把這些詩歌編成總集以後不久,它就主要依靠在宗教儀式中起的作用而存在,它的內容(甚至語言)和保存並應用它的人們就逐漸分離了。大約公元前10世紀以後,紛紜的解釋已經出現;公元前5世紀已有解說難詞的書。此後,《梨俱吠陀》的地位高於一切,但實際上是一部封閉了的書。不僅是聖典不許凡人問津,禁止「賤民」接觸,便是傳授聖典的公認為祭司種姓後代的婆羅門也說不出其中奧妙,只是斷章取義,把它作為宗教禱詞,或者作為無上神聖的權威來引證。到了I4世紀才有一部全書注釋,於19世紀刊行,另一部注可能稍早,但到20世紀才發現並刊行。19世紀,印度的近代民族意識覺醒之後,知識分子開始宣傳並研究吠陀;但是直到今天,他們所謂吠陀主要不是指原始的詩歌集(《本集》Samhita)而是籠統指一大批吠陀文獻,實際著重的是那一時代末期的一些《奧義書》(upanisad);他們所宣揚的也主要是《奧義書》中的一種思想(並非全部)。那些書同編集前的《梨倶吠陀》詩歌的創作時代相隔已將近一千年,甚至其中有些已經不引證吠陀詩句為權威了。19世紀歐洲人在近代科學影響下用現代方法進行研究以後,20世紀印度才出現了用非傳統的方法和非保衛傳統的態度的吠陀研究,但他們基本上是承襲歐洲人的方法,而且極少對自己傳統表示懷疑。

印度古代傳統把承認吠陀為權威和否認吠陀為權威的分為正統和異端。實際上,正統的(例如瑜伽派)是表面承認,異端的(例如佛教)是籠統否定,所肯定和否定的往往是另一回事,同吠陀本身並不相干。對於吠陀的幾部「本集」尤其是《梨倶吠陀本集》,差不多都是當做一個神龕,並不向內窺探。他們的爭論其實是一些教派或社會思想派別之間的矛盾表現。

由歐洲人開始而現在已經傳到美洲、印度和日本的吠陀研究,本來依照對待印度傳統解說的態度可以有尊重、懷疑和折中之分;後來,隨著文化人類學和比較宗教學的發展,原先依據比較語言學的研究繼續前進,對於祭祀儀式文獻的研究開展了。60年代起,對吠陀神話試探做新解釋的有兩支:一是在布魯塞爾出現的「三分法」,一是在莫斯科出現的「符號學」。這些研究主要是為了應用自己的新理論。

以上極簡略地說明關於吠陀研究的情況,為的是便於了解下面的翻譯介紹和探索的淵源和依據。需要指出的是,近代吠陀研究從一開始就是依靠比較其他古代文獻的方法,但是國際上至今還不見有應用漢語的上古文獻對吠陀做比較的研究。這是中國人義不容辭的工作。這種比較文化(cross-culturalparison)的研究對於我們了解自己的古代文化應當也是不無益處的。

下面先譯出這三首詩(照梵語原文直譯)

A.第10卷第90首

(1)布盧沙(人)有千首,

有千眼,有千足;

他從各方包圍了她,

還超出了十指。

(1)唯有布盧沙(人)是這一切,

過去的和未來的;

而且還是主宰不死者,

和超越借食物生長者。

(2)他的偉大是這樣,

布盧沙(人)比這更強;

他的四分之一是一切存在物,

他的四分之三是「不死」在天上。

(3)布盧沙(人)的四分之三向上升了,

他的四分之一在這裡又出現了;

由此他向四方擴散,

向著進食者和不進食者。

(4)由此生出毗羅吒(王),

在毗羅吒之上有布盧沙(人);

他生出來就超越了

地的後方和前方。

(5)當天神們舉行祭祀時,

以布盧沙(人)為祭品;

春是它的酥油,

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6)他們在草墊上行祭祀,

灌灑首先降生的布盧沙(人);

天神們以此行祭祀,

沙提耶(天神)們,還有仙人們。

(7)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

聚集了酥油乳酪;

造出了那些牲畜,

空中的、森林的和村莊的。

(8)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

產生了梨俱(頌詩)、娑摩(歌詠);

由此產生了曲調,

由此產生了夜柔(祭詞)。

(9)由此產生了馬,

還有那些有雙行牙齒的;

由此產生了母牛,

由此產生了山羊、綿羊。

(10)當他們分解布盧沙(人)時,

將他分成了多少塊?

他的嘴是什麼?他的兩臂,

他的兩腿,他的兩足叫什麼?

(11)婆羅門(祭司)是他的嘴,

兩臂成為羅闍尼耶(王者);

他的兩腿就是吠舍(平民),

從兩足生出首陀羅(勞動者)。

(12)月亮由心意產生;

太陽由兩眼產生;

由嘴生出因陀羅(天神)和阿耆尼(火);

由呼吸產生了風。

(13)由臍生出了太空;

由頭出現了天;

地由兩足;〔四〕方由耳;

這樣造出了世界。

(14)他的圍柵有七根,

還造了三七〔二十一〕柴薪;

當天神們將那祭祀舉行時,

縛住了布盧沙(人)畜牲。

(15)天神們以祭祀獻祭犯;

這些就是最初的「法」。

那些偉力到了天上,

有先前的沙提耶天神們在那裡。

這首詩里已經出現了三部吠陀和四大種姓的名稱,最後一節中出現了「法」即「達摩」(古詞形dharman);這是後來通行直到現在的詞,在《梨倶吠陀》中本義為「支持」,轉義才同後來的「法」相近。這詩明顯是歌頌祭祀的。一切都由祭祀產生,這是吠陀時代的祭司思想。天神們和布盧沙祭祀的先後混亂,可見印度人當時的時間觀念和我們的不同。他們似乎不是在一條時間直線上排先後次序。

B.第10卷第121首

(1)起先出現了金胎,

他生下來就是存在物的唯一主人。

他護持了大地和這個天,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2)他是呼吸(精神)的賜予者,力的賜予者;

一切聽從他的命令,天神們〔聽〕他的〔命令〕;

他的影子是不死,他的〔影子〕是死。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3)他以偉力成為能呼吸的,能閉眼的,

能行動的〔一切〕的唯一的王。

他主宰這有兩足的和有四足的。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4)由他的偉力而有這些雪山;

大家說海和河流是他的;

這些〔四〕方〔八〕面都是他的,是他的兩臂。

(5)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由於他,天高強,地堅定;

由於他,天宇支撐穩;由於他,天穹〔穩〕;

他在空中使大氣得流行。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6)吶喊的兩軍對壘求支持,

心中顫抖著對他望。

那裡照耀著升起的太陽。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7)洪水那時來到世界,

持著胚胎,生出了阿耆尼(火);

由此眾天神的唯一精靈出現了。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8)他以偉力觀察水,

〔水〕持有陀剎(能力),產生祭祀,

他是眾天神之上的唯一天神。

我們應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