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開設的2009年度第一學期「微觀經濟理論」課程的169名學生為對象,做了一個行為經濟學的簡略實驗。為了從學生那裡得出真實的答案,我故意選在學期初實施問卷調查。如果學生了解了行為經濟學所闡述的內容,或者在熟悉與行為經濟理論相關事實的情況下進行,那麼很難給出真實的答案。因此,學生在不了解何為行為經濟理論的情況下,完成了此次問卷調查。
我進行這個問卷調查的目的,只是為了使微觀經濟理論的教學更有意思。而且,我邊發放問卷調查表,邊三番五次地跟學生強調不要有任何負擔,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就可以。我們的學生很有可能以平時非常熟悉考試的姿態來完成這個問卷調査。如果那樣的話,就違背了驗證行為經濟學的目的了。
整理問卷調查的結果,我發現行為經濟學所提到的人類行為的特性幾乎都是準確的。問卷中的每個問題到底得到了什麼樣的答案,我們現在逐個介紹一下。
1.上微觀經濟理論課時,你偶然和某一陌生的學生並排坐在一起。教授拿出10萬韓元讓你和旁邊座位的同學共同分配,並且講到桉照下面的規則決定如何分配:由你來提議這10萬韓元中你拿多少錢,給旁邊的學生多少錢。如果旁邊的學生接受你的提議,那麼10萬韓元就按你的提議分配。但是如果他拒絕的話,你可以將那10萬韓元全都拿走,這種情況下,你會提出給旁邊的學生多少錢呢?
答:我提出給那個學生()元。
這個問題是為了了解人們在現實中,到底會作出多麼自私的行動而設定的。根據前文中描述的「分份遊戲」,只要你願意,就可以自己獨佔那10萬韓元。即,完全沒有必要看對方的眼色,自己獨佔10萬韓元,這就是這個遊戲的特徵。
表面上,這裡描述的「分份遊戲」和第五章中看到的「最後通牒遊戲」相類似。不過嚴格來講,這個遊戲反倒具有更接近「獨裁者遊戲」的屬性。如果對方拒絕了本人的提議,自己可以將10萬韓元全拿走。因此,完全沒必要害怕對方報復的情況。從這一點來看更像「獨裁者遊戲」。那麼,如果是採取自私行動的人,很有可能會作出這種策略性行動:提出給對方很少的金額來誘導他拒絕。
對於這個問題,有6名學生沒有作出任何回答。有49名,即佔全體人數30%的同學回答不給對方一分錢。給對方一定數額且金額低於1000韓元的人,實際上也應該看做獨佔的意願,因為很明顯,對方會拒絕這個提議,所以才提出給那麼少的金額。採取類似這種策略性行動的人有40名(25%)。因此,佔全體回答者的55%的人表現出獨佔10萬韓元的意願。
剩下45%的回答者提出給對方1萬韓元以上的金額。回答給對方5萬韓元,即平均分配的人有17%。也有人回答給對方5萬韓元以上的金額,雖然這一比例僅占這樣的問卷調査結果顯示,即使在作出自私行動也無妨的情況下,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採取自私的行動。雖然佔到不足1/2的比例,但相當多的人表示願意與對方分享,這是有必要重視的現象。
我在問卷調查表的結尾部分詢問回答者是否是經濟學院的學生,這一問題的提出是為了進行另一個實驗。對於經濟學家的態度並不友善,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對經濟學的批判中有意思的一點是,如果學習經濟學,人們會變得更自私,這樣的實際情況的確存在,連經濟學家也沒有辦法否定這一點。為了確認這種看法是否正確,我做了很多次實驗,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的結論。我也想通過這個問卷調查弄清楚這一點,因此對回答者所屬的專業進行了詢問。
回答的結果顯示出,經濟學教育使人們變得更自私的推測沒有任何憑據。提出一分錢也不給對方的人中,經濟學專業的人佔29%,非經濟學專業的人佔30%,幾乎沒有差異。提出給對方1000韓元以下金額的回答者中,經濟學專業的人佔20%,非經濟學專業的人佔18%,也沒有很大差異。
總而言之,結果顯示經濟學教育和自私的態度之間沒有特別的相關性。
2.在某家用電器企業的周年慶典上,你抽到了一等獎,得到如下獎勵。你指定一位你最喜歡的人(可以是異性同學,也可以是明星或超級名模),邀請他(她)與你享受一天約會的美好時光,共同在高級餐廳吃晚餐,費用全都由主辦方承擔,不僅如此,晚餐結束後,你還會得到一張有受邀人簽名的照片。那麼,你打算什麼時候進行這場約會呢?
答:今天打算進行約會嗎?()
假如你的回答是「不」,那多久後進行呢?()後
這個問題和第七章看到的貼現率有一定關係。結果顯示出,回答者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經濟學中提到的幾乎完全一樣。如果按照傳統經濟理論,大部分人對於是否今天進行那個約會的回答應該為「是」,但問卷中,如此回答的人數不超過全體回答者的21%,即35名。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回答,過一段時間之後再進行約會。
最多的是選擇一周後進行,相當於全體回答者人數的31%,即52名。甚至也有人回答說幾年之後,甚至回答10年之後的人也有。理由是想自己變得更帥氣、更美麗後再見面。總而言之,結果顯示出,如果是好事,那麼願意當場實現它的人數極少。
3.你抽籤時運氣不好,必須接受下面的懲罰。你會被帶到醫院,身體被綁住然後接受電擊。電壓的強度雖不致死,但痛苦到了極點。不過,你可以選擇受罰的時間。你會選擇什麼時候呢?
答:今天打算接受電擊嗎?()
假如你的回答是「不」,那選擇多久後接受呢?()後
這個問題也與貼現率有關,它的目的是了解對於討厭的事,人們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傳統經濟理論預測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會想當場接受電擊,而會儘可能地往後抱。換句話說,幾乎大部分人都想推遲到臨終前。但結果顯示,有118名回答者願意當場接受電擊,即達到全體回答者人數的70%。這和傳統經濟理論的預測完全不同。
回答希望接受電擊的時間推遲到臨終前的僅有7人,僅佔全部回答者人數的4%。回答希望100年或2萬年後接受電擊的人數不超過18名。事實上,這些答案意味著打算死後才接受電擊,具有和問題的意圖不相符的性質。不管怎麼說,回答最大限度地推遲那個時間的人僅佔全部回答者人數的10%。
4.金真石先生,經濟學專業畢業,35歲,上班族,對社會問題具有敏銳的意識。他最近領悟到環境問題的深刻性,經常參加以保護環境為宗旨的市民集體活動。下面關於他的兩種描述中,請選出哪一個和現實吻合的可能性更大?
A:金真石先生是銀行職員。
B:金真石先生是銀行職員,且參與銀行內部的民主化運動。
答:A、B選項中,()選項與現實相吻合的可能性更大。
這個問題是為了了解人們實際上會不會用代表性啟發法來判斷問題。如果按照統計學的概率法則,和現實相吻合的可能性更大的選項當然是A。但行為經濟學家認為,由於相當多的人使用了代表性啟發法,導致了許多人傾向於選擇B選項。事實上,A選項和現實相吻合的可能性更大,這屬於非常基本的統計學法則。行為經濟學家指出,大部分人連基本的統計學法則都不能正確地理解。
但問卷調查顯示出,微觀經濟理論專業的學生對統計學法則相當清楚。和行為經濟學家的想法不同,回答A選項和現實相吻合的可能性更大的人佔全體回答者人數的62%,即105名。雖然我囑咐過要丟掉回答正確答案的想法,按照自己想的回答,但感覺好像首爾大學的學生並沒有接受這樣的囑咐。從小已習慣回答正確答案,連這樣的問題也很有可能是以參加考試的態度來回答的。
回答者中有36%的人違背了統計學法則,作出誤判,這一點倒是一個新穎的嘗試。雖然與行為經濟學家的實驗結果相比,這一比例較低,但仍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使用代表性啟發法來判斷問題的人不在少數。
5.有一張很大的紙,把這張紙對摺,之後再對摺。這樣反覆對摺100次之後,估計一下那張紙有多厚?
答:()。
這個問題是基於想要驗證人們是有限理性的而設定的。就像第一章中看到的,這樣折了100次之後,紙的厚度的確變成了天文數字。與對摺50次相比,因為折了100次,所以出現了更難以想像的數值。但是,如果迅速回答這一問題,能估計出厚度達到何種程度的人極為罕見,這是設定該問題時的預想。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與預想相同,很多人提出比實際小很多的數值。
有人回答是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有人回答厚度是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不過,大部分人提出了小得多的數值。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即使是這樣的問題,努力想找到正確答案的人也意外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