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經濟人」

為什麼巴菲特會把自己的巨額資產無償地捐獻出來?

最初,我選擇了經濟學專業,感覺自己好像成了憂國憂民的志士,聽起來這只是唱高調。即使以後這不是被大眾認可的事實,但在當時來講這一說法也不會太離譜。與其他專業相比,經濟學需要冷靜透徹的頭腦,遠非下決心就可以學好,因為經濟學不是學出來的學問。說實話,我們現在所學的經濟學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雖然經濟學者聲稱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但事實上,在經濟學領域裡很難體會到熱情的感覺。

如果考察一下經濟人的面貌,就能理解為什麼經濟學會給我們如此冷漠的感覺——經濟人能完全擺脫人類的喜歡、厭惡、高興、悲傷等情緒。經濟人唯一關心的是物質,它唯有以物質為動機才能發展起來,整個世界全是這樣的經濟人,那麼經濟學帶給人們冷漠的感覺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經濟人最重要的特徵是在物質方面有無窮無盡的慾望。美味的飲食、漂亮的衣服、舒適的房子,以及快樂的假期,經濟人的慾望永無止境。僅僅單純地擁有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經濟人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視不足為美,其對立面的極端就是經濟人。

抑制經濟人無盡慾望的手段是,把經濟資源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因為這樣,經濟人會時刻感到不足,它會時刻把「再多點」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在這種情況下,它才能發揮出「經濟學」堅強的意志。所謂經濟學的意志,就是努力地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慾望。

要想通過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慾望,就必須有效地使用資源,而為了有效地使用資源,就必須學會判斷和行動。因此,理性是經濟人必須具備的核心條件。以經濟人的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也就自然會假定經濟人是理性的。

在書店任意翻開一本經濟學教材的第一章,就可以看到關於人類理性的詳細論述。經濟學直接把基礎根植於人類的理性中,而它並不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如果是理性的人類,採取這樣的行動,結果就會在經濟中出現這樣的現象。」這只不過是有假設條件的預測罷了。

下面一段內容摘錄自最近出版的一本新書,描述了經濟學教材中典型的「經濟人」,非常有意思:

「看經濟學教材可以發現,經濟人會像愛因斯坦一樣思考,且具有相當於IBM電腦的記憶容量,以及同甘地一樣強大的意志力。」

看完這段文字就知道,經濟學所描述的人類理性有多麼極端。

經濟人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所有行動的根源都是利己主義。這裡所說的利己主義,不僅僅指我們所謂的「自私」。「自私」含有一層否定的意思,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全然不顧別人的利益。經濟人的利己主義,指的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有一段膾炙人口的關於人類利己主義的描述:

「我們之所以有吃的東西並不是因為精肉店、釀酒廠以及麵包房的主人大發慈悲,而是因為他們在乎自已的利潤。我們不關注他們的人性,只關注他們的利己主義。我們不強調這是我們需要的,而強調這是他們的利益。」

按照亞當·斯密所說,我們做事情的原動力就是利己主義。嚴格來講,他所說的「利己主義」就是持有優先考慮自己利益的態度,或者根本不考慮其他人的、只考慮自己利潤的意思。因此,按照他的說法,經濟人的利己主義就是那些無商業道德者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去生產一些不合法食品或者其他物品的動機。

在所有學科中,「人類到底是什麼樣的動物」這樣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人類是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動物。話又說回來,假設理性的、利己的經濟人是典型的人類形態,而且這些人可以推動經濟向前發展,但是在這樣的經濟中,想體會到熱情的感覺是不可能的。

另外必須注意一點,即準確理解我們所說的經濟學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認為,經濟學是「從教材中學到的專業的經濟理論」。那麼,還有在教材中沒有出現的其他經濟理論嗎?是的。本書中要說明的行為經濟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行為經濟學不過是最近10年才出現的經濟學理論的新分支。除極少數的教材之外,事實上,沒有幾本書會談及行為經濟學。正因為如此,故稱其為「教材中不會出現的其他經濟理論」。行為經濟學對把經濟人看做典型的人類形態這種觀點提出疑問,並明確表示反對傳統的經濟理論。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立場是,人是非理性的動物。讀者請暫時停止讀書,想想自己: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都自信能夠理性地行動嗎?同時也想想,自己是不是在什麼時候都是自私的?人類並不是絕對理性的或者利己主義的動物,論證這一事實的證據不多。本書將會在提出一個個證據的同時,詢問讀者的看法。

理性意味著能夠準確地把握周圍的條件,且適時地進行決策。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只局限於把握實際情況的能力,不知道要對所作決策進行適當地考慮。事實上,「能否準確地認識現實」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不用說了解所有的事情,就連自己身邊的現象也不清楚的情況多得是。

現在來測試一下我們認識現實的能力到哪種程度了,如何?拿一張很大的紙,對摺起來,再繼續這樣對摺下去,估計一下,最終紙有多厚?請讀者暫時停止看書,試試看。

這裡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直觀地得出答案。聰明的人會驕傲地得出這樣的答案——「250」。這個答案顯然是正確的,但是,這是低級的、無趣的回答。重要的是,把心中所想的及時說出來。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要測試我們直觀地認識現實的能力。

是達到書桌的高度嗎?還是觸及天花板的高度?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得出類似的答案。其實是63層樓的高度。一張薄紙摺疊50次後,說變成多厚合適呢?不拿計算機算,想要準確地說出那個天文數字,幾乎是不可能的。

現在給大家說說正確答案。我用計算機算了一下,2^50是1.1259後面有15個零,即摺疊50次之後的紙足有這麼多張紙堆起來的厚度。假設100張紙厚1厘米,上面的數字去掉兩個「零」,就是以厘米為單位的厚度。如果換算成千米的話,需再去掉5個「零」,結果就是下面的數字了。

對摺50次後紙的厚度=1.1259x108=112590000千米

足有1.1259億千米,難以想像的厚度。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才38萬千米,1.1259億千米確實是個天文數字。我想在所有的讀者中,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夠估算出這個數字。一張紙對摺一次變成兩張,對摺兩次變成4張,對摺3次變成8張……按照這種方式想下去,最多也就能想到幾米,但這樣的估算何時才是盡頭啊!

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幾乎都是摸索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有人冷靜地用計算機計算,然後決定如何做,可是那只是極其罕見的情況。想想我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估計和實際有多大的差異。那麼,假定在現實中,我們的經濟選擇完全理性化,也會與預測到的有很大差異。

毫無疑問,人類是一種自私的動物。除極少數的聖人以外,很難找到把別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利益更重的人。在很多事面前,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類的本性。即使那些有高尚品格的少數人,也很難從這種自私的自我中擺脫出來。

當然,世上所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都會傾其所有。另外,我們也看到很多浪漫的年輕人在嚴寒中把自己的外套給愛人披上。但是從這種珍惜家人或愛人的情況中,我們並不能看出真正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利他主義指的是兩個人在沒有任何關係的前提下,首先考慮對方的利益。

從根本上來講,利己主義者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只做利己的事情。比如,有很多向別人伸出援手,欣然放棄自己利益的事例——為不認識的人獻血、利用寶貴的時間從事公益活動、拿出閑錢幫助鄰居。其實,現實中這樣的情況很多。

沃倫·巴菲特毫不猶豫地拿出全部財產的85%——370億美元的巨資,捐贈給慈善事業。他並不是捐給自己的慈善基金會,而是捐給比爾·蓋茨夫婦的慈善基金會。巴菲特也知道,從事慈善事業就不可能積累更多的財產。他完全可以表現出極度冷漠、自私的人類本性。然而,他能夠從幫助別人的行為中得到滿足,因此他欣然捐出幾乎全部的財產。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曾因極力反對美國布希總統取消遺產稅而備受關注。如果一個人只是靜靜地坐著就能發財,那就要緊緊地抓住這個運氣。如果繳納遺產稅,他們的後代繼承到的遺產就連手指甲蓋那麼大都沒有。他們要是只考慮自己利益的話,一再地振臂高呼支持取消遺產稅才是理所當然的。

總而言之,現實中的人們雖然自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