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節:我的家庭(2)

第22節:我的家庭(2)

我住在家裡沒有好的吃,沒有好的穿,自然更沒有好的東西玩了。每天放學回來,姊姊埋頭做功課,我只孤寂地望著天,因為母親整日愁眉苦臉的,我是連望也不敢望她,唯一的解悶方法就是走到湖畔去散散心,這句話在今天說起來也許很風雅,其實並不,所謂鴛鴦湖不過是一片陰沉沉的水,附近多染坊,人們疑心連湖水也給染上一層深藍顏色了,誰也不敢來這裡淘米或洗白色的衣服,因此湖邊的一個個破舊的埠頭都是凄涼萬狀。即使偶然有幾隻捕魚船來停泊片刻,然而終於要離去的,埠頭還是凄涼的埠頭。

而且鴛鴦湖上也從來沒有看見過思深義重的成對鴛鴦,人家是連鴨子都不放心讓它們出來游,因為怕會給這含有顏料的湖水毒死的。但是我決不相信如此,瞧,捕魚船邊不正站著兩排鴻鸚嗎?它們也不時下水去攫魚,卻是不曾聽說有中毒而死的話。我獃獃的想著,想著。啊!我憎恨這批貪得無厭的鳥,心目中只有殘忍的,吞魚的念頭,卻不知道提防後面更殘忍的巧取豪奪的手!瞧,它們的目光正炯炯注視著湖,是貪心的萌發,是殺機的流露,是無恥的爭奪戰的開端,我不願再往下看,對這種無知識的鳥,還希望它們能欣賞這大好湖光嗎?

連萬物之靈的人類都不愛這盈盈秋水哩。湖畔雖也有幾株楊柳,但A城人決不肯把它當做風景區。人們經常的遊玩之所是「中山公園」,那是北伐成功之日,地方當局所辦的德政之一。他們的政績就是把舊有的「後樂園」略加修葺,離大門進口不遠處還加蓋了一個「中山紀念堂」,大紅柱子配上花花綠綠的油壁,當中懸掛一張「總理遺像」,這樣就算是完成莊嚴偉大的「宮殿式」建築物了,而且惟恐人不之知,還在公園周圍的籬笆上用濃黑柏油光塗滿了,然後再加漆上白色的「中山公園」四個大字,字樣是美術體的,也就同「人丹」、「骨痛精」之類的廣告手筆差不了多少。後來革命的高潮過了,革命的情緒已經沖淡,人們閑著無聊,不免歡喜惡作劇一下,因此常在籬笆上畫烏龜之類,當局認為這就是歹徒存心搗亂,於是不惜工夫地在籬笆外面又加上了一道鐵絲網,瞧著令人悚然而懼,但還是有許多情侶相約晤談於此,有時還在中山紀念堂前拍照留念。還有鄉下老太婆進城也會趕時髦似的去逛一陣,在中山紀念堂上指指點點的說:「哦,該畫就是孫中山照相,一眼也勿像中國人,倒像羅宋人……」話猶未畢,瞥見後面有個面黃肌瘦,身穿單薄發布軍服的兵走過來了,慌忙閉口不迭。A城人總歸是A城人呀!他們節儉,耐勞,是的。但是他們卻不知道人們為什麼要節儉耐勞?有什麼目的?人為什麼不該希望生活得好一些?為什麼不該提高文化藝術的水準,寧願去逛這種俗不可耐的中山公園,而且實際上連中山先生的照片都認不清的?他們不能想像美,因為他們都是一日三餐啃著山芋、菜乾、臭乳腐等過活的,他們不知道世間尚有大魚大肉!自然啦,我也不是說一定要叫他們增加慾望,忙著參加殘酷的爭奪戰,但是眼看著他們是如此自卑把自己看得連狗都不如,彷彿覺得連啃一下骨頭的願望都是不該有的,他們只是天生的啃山芋菜乾的胚料,這又成什麼話呢?他們都沒有好好的享受生活過,卻是莫名其妙地怕死,與一切可憐生物的求生狀況無異,然而他們還更不如,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銳利的爪牙與搏鬥的心,他們是如此奄奄無生氣的活著。

於是我們這個不幸的鴛鴦湖就被永遠冷落著,在秋之湖畔只有我獨自站立,無聊地,我常咬嚙自己的指甲,思緒雜亂而且憂鬱。

這時候捕魚船上的一隻大(又鳥)翅突然入水了,不久銜著條小鯽魚出來,然而卻給漁夫扼住咽喉,它掙扎,抵抗,終於不能下咽,痛苦地把到口的東西又給挖了出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