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邁入文明 第六章 皇帝和教皇到底誰大?

歐洲的歷史是從一個偉大帝國和它的崩滅開始的。歐洲從羅馬帝國汲取了太多東西,歐洲的形成因此深受這個帝國的崩滅的影響。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為他的歷史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取的名字,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腦海。

想想看,在那樣的盛世之後,知道過去曾經有過如此偉大的文明,而今卻已灰飛煙滅,會是什麼樣的滋味?可是,如果你問一個中世紀的貴族或學者,活在羅馬帝國已經不再的今天是什麼滋味,他們一定一頭霧水。因為在他們看來,羅馬帝國依然是存在著的。事實上,直到19世紀,某個稱作羅馬帝國的東西依然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羅馬最後一位皇帝的血脈可以遠溯到奧古斯都,怎麼會這樣呢?

奧古斯都於公元前27年開始統治天下,他所建立的帝國在西方延續了五百年之久。公元400年左右,這個帝國永久分裂為東西兩半,而東羅馬帝國又繼續存活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才終於氣絕。入侵西羅馬帝國的蠻族對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權是承認的。法蘭克王國的第一位基督徒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就是從東羅馬皇帝手中得到「執政官」的封號;而並沒有隨羅馬而逝的教皇也承認東羅馬皇帝的地位,在這位最高宗教領袖眼裡,雖然蠻族數度入侵而西羅馬帝國也已淪亡,但舊秩序的關鍵部分依然完好無缺。在羅馬有個教皇,在君士坦丁堡則住著一個信奉基督的羅馬皇帝。教皇和皇帝這兩大權力中心,即將共同統理這片基督教江山。然而,當教皇亟需東羅馬皇帝協助時,這位皇帝卻力有未逮,無法伸出援手。

對這位教皇的威脅來自倫巴底人(Lombards),是8世紀時第二波入侵的日耳曼民族。他們志在必得,打算完全佔領義大利,包括羅馬和它周遭的地區。對教皇來說,這是莫大的威脅。

即使在今天,教皇依然擁有他個人的領土:梵蒂岡城。城雖不大,但畢竟是他自己的領土,並不是義大利的一部分。歷代教皇一直擔心害怕,如果自己不是領土的最高元首,他們的獨立地位就會化為烏有。想想看,要是梵蒂岡僅是義大利的一部分,義大利可能通過法令,說所有階層必須工作機會平等,包括教會組織。如此一來,教廷可能會因為從未任命女性為主教,遑論女性教皇而接受調查。義大利政府可能會對教廷的財富課稅。說不定義大利還會通過立法,要梵蒂岡在所有的公共廁所里,放置保險套。

同樣的道理,8世紀時的教皇也不願臣服於倫巴底人的治下。他向東羅馬帝國皇帝求援,但皇帝正為應付入侵的穆斯林忙得焦頭爛額,教皇於是轉而寄望阿爾卑斯山之北的法蘭克人。日耳曼民族在西方建立了許多國家,法蘭克是最強盛的一個。信奉基督的國王丕平(King Pepin)南下義大利,平定了倫巴底人。他也許下重諾,要將羅馬周遭一大片土地留給教皇,讓教皇全權擁有。雖然疆界歷經多次更變,教皇這塊地盤一直倖存著,直到19世紀,義大利成了一個統一國家,教皇的王國才縮減為它今天所擁有的方寸之地。

查理一世,或稱查理大帝,是丕平三世的兒子。他大大拓展了法蘭克王國的疆域。他的領土橫越比利牛斯山,遠抵義大利,達於包括了他父親分給教皇的土地在內的義大利中部;東至奧地利,深入現代德國的地盤。自從羅馬帝國滅亡,除了希特勒和拿破崙曇花一現的稱帝時期,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曾經擁有如此廣袤的疆土。在日耳曼,查理大帝和當地一些沒有進入羅馬帝國的東邊異教徒薩克森人正面交鋒。薩克森人不信基督,查理大帝給他們兩條路選:要不皈依基督教,要不被當成奴隸運回他的帝國本土。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來到羅馬,在大教堂里參加聖誕節彌撒。儀式過後,看似毫無預警地,教皇將冠冕戴在他頭上,宣布他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他讓自己登上帝位,是為了建立一個能夠保護自己的權力中心,但這個舉動不啻是背棄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必須找個理由解釋。那還不容易!在東都君士坦丁堡,現在的皇帝是個女人,這女人弄瞎了兒子的眼,除掉路上的大石頭,把自己捧上了王位。在教皇的律令下,她已不再是西方的皇帝。

公元800年聖誕節這天,大教堂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後代的皇帝和教皇之間曾經掀起很大的爭論。教皇這方強調,既然是教皇將冠冕戴在查理大帝頭上,這就表示教皇權力高於皇帝。可是,當教皇為查理大帝加冕後,他向查理鞠躬示敬,皇帝這方因此理直氣壯,說教皇此舉等於承認皇帝權力凌駕於教皇之上。皇帝這派甚至指出,查理大帝早已憑藉一己之力成為一個強人,他的勢力並不是依靠教皇的加持。

查理大帝建立的帝國和羅馬帝國大不相同;身為統治者,他的治國風格也與羅馬皇帝南轅北轍。基本上,他是個蠻族出身的國王。他孜孜教育自己學會閱讀,能讀拉丁文,可是書寫始終有困難。直到晚年,他的床邊一直放著一個練習寫字的蠟板,但始終不得寫作的要領。不過他深知,帝國是一股文明的力量,這是他以羅馬為鑒學到的觀念。他的日耳曼祖先靠掠奪維生,為了掠奪更多,這才深入羅馬帝國之境。

你可以組成這樣的政府:確立一個強取豪奪的體制,讓有權力的人財富更增,讓他們的親友雞犬升天,古今中外,這樣的政府所在多有。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年代正值羅馬帝國氣數將盡,他在著作《上帝之城》(City of God)里寫道:「如果沒有公義存在,王國除了強取豪奪還剩下什麼?」查理大帝熟悉這本書,對於這點瞭然於心;聖奧古斯丁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對於異教徒薩克森人,他可以殘忍、蠻橫以待,直到他們歸順基督為止,可是一旦他們成為他治下的基督徒,他便以公正為己任,務使他們得到公平的統治。

查理大帝雖然自我教育的成效不彰,但他提倡教育,對飽學之士也鼎力支持;他下令學者四處搜尋古代經典,進行抄寫。當今所有留存於世的拉丁文作品幾乎都是查理大帝掌政時期的複製本。沒有他,這些經典遺產留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查理大帝面對極大的障礙。他底下沒有官僚體系,溝通管道闕如,商業不振,城鎮規模極小,到處兵荒馬亂。種種情境都和羅馬帝國大相徑庭。他的統理模式是在領土內廣派公爵、伯爵坐鎮,一方面讓地方領主不敢造次,另一方面督使他們服從查理大帝。這個帝國沒有憲法基礎,政府施政端賴領袖個人的權力。

查理大帝將他的宮殿蓋在亞琛(Aa),他的疆域中心附近。亞琛位於當今德國的西部,靠近德國和比利時的邊界,如今只有大教堂猶存於世。大教堂依羅馬風格而建,也就是屋頂呈圓拱狀的羅馬式建築。支撐教堂圓頂的大柱是真正的羅馬遺物,是查理大帝特地從義大利運回來的。

千辛萬苦建立起一個龐大帝國後,查理大帝決定遵循日耳曼習俗,死後將土地分給幾個兒子,可惜他只有一個兒子存活下來,帝國的分家直到他孫輩那一代才得以實現。而這幾個孫子內訌互斗,查理大帝的帝國從此一分為三;西邊那塊最後變成如今的法國,東邊變成今日德國的原始地。可是,幾個孫子你爭我奪,加上維京人入侵,一片混亂中,查理大帝的治國方略已蕩然無存。各地的伯爵、公爵紛紛自立門戶,成為獨霸一方的強人,不管誰當國王都是「帝力於我何有哉」,服從性微乎其微。歐洲回覆到羅馬覆亡初期的局面:權力大為分散,國王必須先降伏山頭分立的伯爵、公爵,才可能讓強大的王國重現人間。

查理大帝建立的帝國消失了,教皇也失去了保護他的強人。有一段時間教皇得過且過,哪個地方王侯支持他,他就把誰加冕為王。公元962年,由查理舊帝國分出去的德意志境內終於出現一個強大的新王,奧托一世(Otto The First)。教皇為他戴上羅馬帝國的皇冠,從此以後,無論何人登基為德王,在受教皇加冕後也兼任羅馬帝國的最高元首,亦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在歐洲,只有德意志的國王是選出來的。早在入侵羅馬帝國之前,日耳曼民族的傳統就是繼承製與選舉制的混合。王位候選人都是某王室家族的男性子嗣,這是為了確保選出的國王流著優良戰士的血液,這些日耳曼蠻族可不希望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阿斗統馭。

在法國,有很長一段時間正好所有的國王都生養出能幹的兒子,慢慢地,世襲就成了決定誰能登基成為法國國王的唯一途徑。可是,德意志的國王沒那麼會生好兒子,因此選舉制不僅維繫不墜,更由於德王還要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選舉的角色更形吃重。皇帝既然統領大片的基督教江山,再加上選舉制把關,理論上,任何信奉基督的侯選人都有機會雀屏中選,但事實上,中選者幾乎都由德意志某家族的王儲包辦。一開始,主教、爵爺等地方強權人士都有選舉權,為數眾多;到最後只剩下七人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