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傷痕/文

「勞森先生超短篇中提出的問題,」有人曾這樣說道,「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些題目並非複雜難解的類型,但是,它們也肯定不會太過簡單。你無需絕頂聰明的頭腦才能推理,當然,只用小孩子過家家的方式,肯定不行。更重要的是,解答並不會很複雜,毎個題目都能用不到一百個字來清晰說明——而且真的就是這樣。我們建議:讀者要將自已的解答,控制在五十個字到一百個字之間。」

「不可能犯罪」,特別是「密室」流派,最早是從短篇發展起來的。史上第一部使用密室詭計的作品,出現在推理小說起源之前。1838年,約瑟芬·謝里丹·勒·富紐(Joseph Sheridan Le Fanu)創作了《一位愛爾蘭女伯爵秘密史的一頁》(Passage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an Irish tess)。而三年之後,偉大的愛倫·坡又以一篇《莫格街謀殺案》宣告了推理小說文學的正式創立,而這部作品,同樣也是關於「密室殺人」的題材。

之後幾十年間,「不可能犯罪」平穩地發展著,解答一直囿於很小的範圍內。真正的爆發性發展,要等到著名的劃時代作品《弓區大謎案》的誕生。《弓區大謎案》首次以讀者回信的方式,將「密室」的手法講義化。這些五花八門的「密室」解答,大大剌激了日後該流派作者的創作靈感,使往後的「密室」小說驟然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福爾摩斯系列發揚光大的「探案集系列」,和不可能犯罪詭計研究本身的積累,共同導致了「不可能犯罪」短篇黃金時期的到來。而幾乎所有著名的不可能犯罪,都是這兩種風格的結合。最偉大的G·K·切斯特頓,幾乎獨自統治了整個「不可能犯罪」的短篇時代,大量的原創詭計,大量的原創情節設計,大量的優秀作品,以及偉大的布朗神父,這一切都給「密室」及「不可能犯罪」,乃至整個偵探小說界,留下了豐富財產。而切斯特頓又直接推動了黃金時代的到來,影響了英國偵探作傢俱樂部,影響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情節構造方式,影響了約翰·狄克森·卡爾的創作方向和世界觀。

幾乎同時,大洋彼岸以邏輯制勝為導向的天才美國作家、「不可能犯罪」大師傑克·福翠爾,也以「思考機器」系列名垂青史,即使最後六個短篇,隨作者所乘的「泰坦尼克號」深逝大西洋底,但其所帶來的影響,已經使「不可能犯罪」成了無法抑制的潮流。大批優秀作家前仆後繼地挑戰著偵探小說史上的「密室」王冠,並留下許多優秀作品:早期的如G·K·切斯特頓的《隱身人》《狗的神諭》、傑克·福翠爾的《逃出13號牢房》《幽靈汽車》,均屬不可能犯罪時代啟蒙性的作品,而從M·D·波斯特的《杜爾多夫事件》、羅納德·A·諾克斯的《密室里的行者》等等,也都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作品。

隨著「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的崛起,「密室」流派開始發生顛覆性的演進。「不可能犯罪」的發展,從創始到第一黃金時期,基本都維持著短篇取勝的路線;而受S·S·范·達因影響的長篇黃金時代中,「不可能犯罪」元素則僅屬一種點綴,並非中心謎團。

直至約翰·狄克森·卡爾的小說出現,這才真正開始以「不可能犯罪」詭計作為核心骨架,開始具備複雜的劇情、精妙的討議設計、詭異超常的氛圍、縝密的邏輯推理、生動的人物形象,甚至混雜著感情、思想等各方面因素。

如此一來,便把「不可能犯罪」的長篇作品,瞬時變得非常精彩——簡單來說,就是很吸引人!很好看!「不可能犯罪」的謎團,緊緊吸引著讀者,而複雜的劇情和精妙的謎團設計,則使整個故事充滿了懸念和轉折。直到最後―刻,真相突然揭曉,才讓讀者受到極大衝擊。

而受到卡爾影響的克萊頓·勞森,也同樣是終身致力於「不可能犯罪」的創作。讀者手中這本《偉大的馬里尼》,就是他嘔心瀝血的短篇集。尤其《來自另一個世界》和《天外消失》這兩個短篇,絕對堪稱是史上最精彩的「密室」短篇。而這本選集,也正如埃勒里·奎因所說,無疑是史上最精彩的短篇集之一。

「密室」之火自此一直燃燒不停,至20世紀60年代,略見低潮,而70年代之後,則再度迎來爆發。大量的歐美推理小說家紛紛登場,又全部都是主攻密室題材。這把火更一直燒到了現在的日本,「新本格派」以詭計宏大和匪夷所思的場景揚名,其實很多都是「不可能犯罪」的題材。

1906年,克萊頓·勞森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從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之後,又去著名的芝加哥藝術學院念書。在舞台上,他是全美頂尖的魔術師「偉大的馬里尼」(The Grear Merlini),而且還是許多魔術戲法的發明者。所以,當他決定創作融合魔術和謀殺的推理小說之時,自然就會讓筆下神探和自己共享一個藝名。於是乎,亦真亦幻的「偉大的馬里尼」登場了——有時變魔術賺錢,有時變魔術抓兇手。

其實在克萊頓·勞森登上文壇之前,除了靠變魔術維生,還曾幫雜誌和廣告公司繪製插圖,20世紀30年代中期,他也曾擔任幾家著名企業的藝術總監。1938年,他寫了第一本馬里尼探案故事《死亡飛出大禮帽》 ,故事中的紐約市裡,隨處都會見到魔術師,而神秘學的相關書籍,更是人手一冊。這樣獨特的背景,使推理小說的基本架構,演變成一幕如夢似幻的精彩大戲。

初嘗甜頭之後,克萊頓·勞森開始轉向推理文壇發展,他一邊創作小說,一邊從1942年開始擔任《真實警探》(True Detective)和《大偵探》(Master Detective)兩本推理雜誌的編輯,後來更轉到出版公司編輯叢書。

自1936年至1970年間,克萊頓·勞森一直擔任著業界最具分量的《埃勒里·奎因推理雜誌》(Ellery Queen`s Mystery Magazine)的主編職務,其編輯生涯至此達到頂峰。

作為一位偉大的偵探小說作家,克萊頓·勞森的創作生涯並不算長。他筆下只有四部長篇和一個短篇集,主角都是那位偉大的魔術師一一偉大的馬里尼(Great Merlini)。他的小說情節離奇,而且設計得極端複雜,「不可能犯罪」俯拾皆是,密室、足跡消失、讀心術、超自然現象等等。故事的開始,常發生在馬里尼的「出售奇蹟」魔術商店,偵探在這家出售魔術用品的奇怪店鋪里,玩一個不可思議的魔術,接著,大家便會遇到魔術般不可思議的不可能犯罪。之後,馬里尼又會在眾人面前,玩一個和案情有關的小魔術。當然,隨著案件的揭開,大家都會漸漸感到,這幾個魔術彼此存有聯繫……

克萊頓·勞森的作品裡面,「不可能犯罪」的手法通常都跟魔術的手法相似,譬如用心理欺騙引開讀者注意,或者其他方法。這樣,他的「不可能犯罪」的解答,雖然不是非常地異想天開、驚艷,但卻總讓人覺得吃驚。而他也常常借偵探馬里尼之口,說出他的魔術和「不可能犯罪」,以及讀者心理之間的關係,都是相當精彩的論斷。

「黃金時代」的「不可能犯罪」創作圏,毫無疑問是以「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為核心的,而在那個時候,他們幾位專註「不可能犯罪」的作家,也常常進行深入而專業的討論。當時形成的討論組,可謂眾星雲集:「密室之王」卡爾、魔術大師勞森、作家兼評論家安東尼·布徹、以及埃勒里·奎因。奎因的雜文集《奎因的會客室》,記敘了這段有趣的歷史。其中有一篇《奇蹟永不停止》,更記錄了一個推理史上膾炙人口的故事:

勞森和卡爾開會時,一度互相挑戰!後世讀者看到這樣的文章,肯定都會領略到,當時那種思維碰撞的蓬勃生命力,和天才交會的默契。他們以「膠帶自內封門的密室」做挑戰題材,各自創作了優秀的不可能犯罪作品,約翰·狄克森·卡爾是《爬蟲類館殺人事件》,而克萊頓·勞森則是《來自另一個世界》。

克萊頓·勞森的那個短篇的核心,是魔術心理學。其實,魔術的本質就是一種心理欺騙。最偉大的「密室」大師約翰·狄克森·卡爾曾這樣評價魔術師:魔術師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用一隻手吸引所有觀眾的注意力,然後用另一隻手偷偷製造詭計。其實推理小說中的「不可能犯罪」,也是相同的意蘊。當我們意識到「不要相信你看到的」(Don`t beleve what you see)之際,馬里尼卻突然補充「不要相信你所認為的」( Don`t beleve what you k),這確繫心理欺騙中的難臻境界。

很多東西我們未經思考,就認為是那樣,但結果卻通常不是那樣。就像大偵探赫爾里克·波洛所說,他設下的總是別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圈套,有些人說這太簡單了,不可能是圈套,結果他們總是上當。而A·馬里尼在小說末尾提到的,魔術大師霍迪尼當年逃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