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畫餅』

拿破崙遠征埃及失敗之後,天方世界的硝煙應該是歸於平靜的。

這個時空的奧斯曼帝國背靠著中國人,既不擔憂北方勁敵俄羅斯的威脅,也不擔憂自顧不暇的奧地利人的進攻,連犯了神經病的法國人都消停了,約翰牛難道為接過巴黎的旗幟繼續與奧斯曼為敵嗎?

就算是原時空歷史上,這一時期的奧斯曼帝國也進入了一段難得的和平時期。而現如今的奧斯曼帝國之處境遠遠要比歷史同期更佳。

只不過本該在國際舞台上退居幕後的奧斯曼帝國,也因為一個蘇伊士運河,而始終站在了舞台的中心。即便是氣息緊張的歐洲,很多道眼神也在留出一道目光的盯著埃及,盯著奧斯曼帝國。

所以他們知道眼下的奧斯曼帝國的日子也不好過。這倒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性。

現在奧斯曼帝國的新政改革已經有愈演愈烈之勢,自然的,塞利姆三世與長老教團們的衝突也就越發的激烈。雖然現在的奧斯曼蘇丹手中又握著了一支強勢的軍隊,這足以保障塞利姆三世自身的安危,甚至是在伊斯坦布爾這個奧斯曼帝國的心臟也能輕鬆壓倒保守、腐朽的耶尼切里軍團。但這並不意味著塞利姆三世就能在於教團長老們的『戰鬥』中輕鬆獲勝。

奧斯曼改革運動中的領軍人物阿朗達爾·穆斯塔法帕夏,在伊斯坦布爾待了不到三年,就被迫遠走多瑙河流域。這位第六次俄土戰爭中的奧斯曼英雄,一直希望能夠給予麥加的原教旨主義團體瓦哈比派發動戰爭,但他的這一提議遭受到了禁衛軍【耶尼切里軍團】和教團的堅決反對,以至於他本人連伊斯坦布爾都待不下去了。

而同時間裡,那個強調善行,服從政府的瓦哈比教團卻在奧斯曼帝國與法國人的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攻佔了伊拉克的卡爾巴拉,拆毀海珊陵墓。隨後在阿朗達爾·穆斯塔法帕夏被貶至多瑙河流域後,相繼攻克了麥加和麥地那,搗毀先知陵墓,迫使麥加謝里夫臣服,並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了整個希賈茲,然後又吞併了哈薩。

但因為這些地方都不是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利益區,以至於塞利姆三世至今都不能宣布他們為叛亂。

塞利姆三世甚至都派出私人代表與陳漢接觸,期望陳漢能夠利用他們在天方地區的軍事力量,進攻瓦哈比派,這是不是很可笑?

如此情況下的奧斯曼帝國,實際上最應該做的是『韜光養晦』,是隱藏自己,努力發展自己,努力克服新政改革當中的阻礙。也就是好好的修鍊內功,等到貫通了任督二脈,再好跑江湖上揚名立萬。

可惜,一個蘇伊士運河讓它形影必顯,遁無可遁。

更重要的是,奧斯曼的改革派,從歐洲紛亂的局勢中看到了巨大的難以想像的利益。

他們希望自己做起二道販子,從中國購入大量的軍需物資,然後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給繼續的歐洲人。

奧斯曼帝國的軍情局,在悄無聲息中派遣了大量懷著各自任務的秘密人員悄悄潛入歐洲各國,明面上他們還大肆擴展紡織工廠和兵工廠的生產規模,連帶的則是其他上下游工廠也紛紛大規模的擴建,因為現在歐洲正出現一個龐大的市場。

所有人都看出來了隨著歐洲戰火的燃起,各種軍事物資將會變得搶手無比,奧斯曼人發財的好機會來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奧斯曼帝國不需要親自參戰,它們只要不停的給參戰各國出售武器彈藥軍用物資,就可以一筆大財。甚至於是不是要利用歐洲大戰來爭奪他們傳統的殖民地市場,那還要看奧斯曼人背後的中國的生產能力吃不吃得下。

雖然因為奧斯曼政府與法國政府迅速恢複了正常的雙方關係,而引來了英國在內的多個歐洲大國的強烈不滿,短期內奧斯曼高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塞利姆三世對此並不擔心,法國的革命政府已經屹立在巴黎十多年前,就算拿破崙正在醞釀著稱帝,那與之前的波旁王室也是完全的不一樣。

塞利姆三世很感嘆拿破崙軍事上的才能,他甚至認為法蘭西是不會被打敗的。

雖然反法聯盟在各方面都佔有優勢,但拿破崙超凡的軍事才能彌補了這一切。同時,拿破崙也必須正視法蘭西的短板,他們被英國人封鎖的很嚴格,國內的糧食、布匹、軍火等等都出現了不小的缺口。甚至是英國人也是如此,新式步槍和六角炮的出現讓戰爭的未來變得更加模糊。

時間的巨輪轉的飛快,1804年很快就在歐洲各國的緊張備戰中走到了末尾。農曆的九月末,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從教皇庇護七世手上拿過皇冠親自戴在了自己與妻子約瑟芬的頭上,寓意是「自己奮鬥出的皇位」,從此成為「法國人的皇帝」。

而奧斯曼的都城伊斯坦布爾再次迎來了前幾月憤而離去地英國和奧地利等國大使。

英國人在《亞眠和約》墨跡未乾之時就撕毀了合約,與法國人再次開戰,現在的倫敦正在醞釀著一股反法的滔天駭浪,他們已經跟奧地利聯繫了上,而且自從1799年戰爭後就置身歐洲事外的俄羅斯帝國,如今也正在積極地向倫敦靠攏。

保羅一世被刺殺之後,俄法關係再度走向破碎。以外交大臣А·Б·庫拉金和海軍上將莫爾德維諾夫為首的部分官員持親法立場。庫拉金及其支持者主張實行「自由之手」政策,即盡量使俄國置身於歐洲衝突之外。他們認為,俄國應該避免同任何國家包括英國、法國、普魯士或奧地利結盟,俄國的目標是與所有國家擴大商業關係。

另一種觀點一如既往地認為,唯一正確的政策是與英國結盟反對拿破崙法國。這一派為首的是擔任駐倫敦大使多年的С·Р·沃龍佐夫。

還有一派是以寡居的皇太后瑪利亞·費奧多羅夫娜為代表,主張與普魯士結盟。

從1801年至1804年的上半年,亞歷山大一世及其朋友們一直在致力於「自由之手」政策的推行。但不久他們的熱情就逐漸轉向了英國,這一結果就是俄國即將參加第三次反法同盟,聖彼得堡與倫敦走的越來越近,亞歷山大一世時刻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又完全繼承了祖母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氣魄,不遺餘力地利用一切機會進行領土擴張。這次他的主要目標就是建立俄英在歐洲的統治地位。

有了俄羅斯,有了奧地利,就算普魯士因為漢諾威的誘惑有可能保持中立,這次反法聯盟的力量也會極其強大的。

尤其是俄羅斯人的參與,在1799年的『曇花一現』之後,時隔五年,斯拉夫人再次登上歐洲的中心,後者作為最早施行武器更新換代的歐洲國家,作為整個歐洲地區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國,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但俄羅斯如果想要放心大膽的對法國人動手,那麼他就一定要安撫好奧斯曼人。中國人的精力正集中在中亞,俄羅斯不需要過多的擔心,奧斯曼帝國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絆腳石了。

所以英國人和奧地利人正如他們離開時的無奈感覺一樣,他們重新無奈的回到伊斯坦布爾。

之前的英國、奧地利二強,對於奧斯曼帝國在對法態度,和對希臘的嚴酷手段,以及蘇伊士運河等等利益,是十分的不滿。但因為他們暫時對奧斯曼帝國無可奈何,所以他們離開伊斯坦布爾時的心情極其無奈的。但現在利益使然,他們又不得不再度來到伊斯坦布爾,而且讓他們頭疼的是,他們此刻依舊沒有什麼可以威脅奧斯曼人的。

之前他們的離開是因為奧斯曼與法國關係修復的太過迅速,現在他們的復來依舊是著眼於奧斯曼與法國的關係。區別是前次他們還有底氣表示自己的憤怒,現在卻真的要尋求奧斯曼的『幫助』了。

英奧使者的復來,說明歐洲戰場的形勢並沒有出乎塞利姆三世的預料。

拿破崙加冕法國國王,還計畫著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併兼並熱那亞,以便讓自己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成為義大利副王,代管義大利。

雖然這還沒有成為事實,但這種大事總是有苗頭顯露跡象的。這讓奧地利的弗朗茨二世無法忍受,神聖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利益受到了極大地威脅。

維也納與倫敦的關係極為密切,作為傳統的歐陸強國,弗朗茨二世的態度也是第三次反法聯盟的基礎。英國就那麼點人,不可能把紅蝦兵拉到大陸上來,跟法國人剛正面的。倫敦必須在陸地上為自己找到一個能抗事的打手。奧地利就是最適合的一個!而要是把俄羅斯也拉上,那簡直是完美。

可這干奧斯曼人什麼事兒呢?

塞利姆三世看著巴巴的趕到伊斯坦布爾的英國、奧地利使者,無所謂的擺了擺手。他才沒興趣趟歐洲那灘渾水呢。他感興趣的是當二道販子,是賺錢。

現在,有點眼光的人都看出來了:反法聯盟即便能拉攏整個歐洲,要想碾壓拿破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事兒。站穩了腳跟的拿破崙已經不是短期內就可以擊敗的了。

在《亞眠和約》簽署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拿破崙雖然跟英國很快就再度鬧翻,但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