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史雜抄》-(171-180)

(一七一)

漢儒泥器志通,宋儒舍精以言性。漢儒拘於瑣碎之現象,宋儒駕於抽象之本體。

宋儒玄虛,漢儒附會,況其援引妖識,臆造典故,張其私說,顯悖聖人乎?

(一七二)

懲妄而廢說,因噎而廢食也。佔便宜的還是妄者。妄者雖戒之不止,而不妄者則畏不敢言。於是天下不折疑難,不信真理,不辨是非,而妄者首賢,賢者埋沒。

無夢樓案:妄者喜趨時髦,慣於投機,最能獲得群眾,紙貴洛陽,不妄者則得不到人們之同情也,必致一生飄泊,落拓江湖,終於以貧病而終者。

(一七三)

好為異說,並非排斥獨立思考;剿說雷同,並非拒絕集納眾長。

(一七四)

干古文章,傳真不傳偽,故曰,詩言志,又曰修詞立其誠;然而傳巧不傳拙,故曰,精欲信,詞欲巧;又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古之名家,鮮不由此。

(一七五)

讀書粗究其說而不細求其理,不智也;細求其理而不實體諸身,不仁也。不智不仁,何以為學,終於庸愚而已矣。

(一七六)

治學之道有四,博覽以見異說,貫通以求重點,溫故以求流變,比較以得是非。

(一七七)

中土人心有不可解者,凡在治世為人們奉為神聖之物,如廟宇菩薩,墳墓棺木,等等,在亂時便盡數毀壞,鋼佛鑄炮,棺木作戰具,簡直是毫無道理了。

(一七八)

遊戲,娛樂,宗教。…·精神需要,是對人好像可以沒有的東西,但是絕對不能沒有的東西。必須明確,它是一種需要,一種客觀的存在的需要,一種栽根於內心的需要。一種天性。人性的一個方面。

(一七九)

易曰,善不積不足志名,惡不積不足滅身,則勢既成之故也。此言成名或滅身,都須有一定之條件。積者,言條件具備也,即惡貫滿盈。

眷而既形,積而成勢;勢之既成,禍福歸之。善惡之與禍福,原因之與結果耳。然如離開積勢之具體內容,則為一空泛無根之純粹理性也。

非天之衡人也,而是人之不可絕於天也,猶草木之不可絕於地也。禍福之權非操於天,而人自己之行為之結果耳。

(一八0)

對人導之以恬性甚易,強之以記性甚難。理解即能記住,硬記卻易忘卻。何以故?悟性主往(以銳入主為主)其事順,其道通,通故靈。記性主回(如近照然)其事逆,其道塞,塞故鈍。人生而記、悟二性備者,上也。若不得兼則與其強記不如善悟。蓋悟羸而記絀,其所記恆足以估其所司之用。苦苦呆讀,不求領悟,只死記硬背,為窒腦之禍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