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唐太宗 遣使至天竺 王玄策 奉旨赴異域

本書要說的是王玄策在唐朝時千里迢迢前往天竺,立下罕世奇功的故事。突然提起王玄策這個人,大家對他應該很陌生,甚至可能會想「他是何方神聖啊?」為此,本書將先從舉世聞名的偉人,也就是那位曾經造訪天竺的玄奘三藏法師說起,內容並不長,還請各位聽筆者說下去。

有一天,三藏法師在自己的房間醒來。當然,諸位勢必會對這一天是幾時?房間又是何處感到疑問。在此立刻說明,這一天是唐太宗執政時期的貞觀二十一年,換算成西曆為西元六百四十七年,時逢一月,詳細日期不明,房間則是在長安城內弘福寺的一處室內。

也許有人會說:「玄奘的居所是慈恩寺吧?」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慈恩寺在此年尚未完成。

追根究底,玄奘法師從漫長的天竺之旅歸來的時間正好是兩年前,即為貞觀十九年一月,當時唐太宗剛好為遠征高句麗而暫居東邊的洛陽,但是他立刻就親切地接見玄奘法師並慰勞他的辛勞,而且命其留在長安的弘福寺。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大量佛經,百姓俗稱這些經書為「善經」,不過這些經文全都是梵文,也就是天竺的文字,所以必須一一翻譯成漢文,而弘福寺就被選為進行這項浩大工程的基地。

宰相房玄齡受皇帝之命召集各地人才輔佐玄奘法師,當時唐朝具有學識又精通語文的僧人,可說是大半都聚集到長安,以原本就居留於弘福寺的靈潤法師為首,其他尚有道因、棲玄、辯機、慧立、道宣、玄應、玄摸等,參加的僧人不計其數。

這項集知名高僧心血的漢譯大工程在當時有《菩薩藏經》二十卷、《佛地經》一卷、《六門陀羅尼經》一卷、《顯揚聖教論》二十卷等等,同時玄奘法師在辯機的協助下,編輯完成記錄其漫長旅行的《大唐西域記》十二卷,現在正全心全意地進行《瑜伽師地論》百卷的漢譯,為此徹夜不眠可說是司空見慣。

然而偉人也是人,絕不可能至死都不需要睡眠休息。貞觀二十一年一月,玄奘法師在不眠不休工作三天後昏昏睡去,睡夢中做了一場惡夢,他不禁痛苦呻吟,並且被自己的叫聲驚醒。

「師父,您醒了嗎?」

說話的人是法師的弟子,雖然習慣上最適合稱三藏法師為「師父」的人是孫悟空,不過遺憾的是,《西遊記》在九百年之後才完成,眼前叫喚「師父」的弟子只是位普通人,法名智岸。

「喔,是智岸啊。你從早上就待在這裡了嗎?」

「是的,我給您拿開水來了。」

儘管長安是首都,水質卻欠佳,茶葉在當時可說是奢侈品,更遑論在寺廟內飲酒,因此能飲用的只有開水。

「謝謝,我正渴著呢。」

玄奘法師不愧是偉人,對弟子的態度也是謙恭有禮。

玄奘法師從堅固而簡素的床起身。他的個子頗高,接近六尺,唐代的一尺等於西洋單位的三十一.一公分;同時他的肩膀寬闊、胸肌結實、臂膊粗壯,肌膚被西域與天竺的陽光曬得黝黑,外表看起來相當威武,若非有這樣強健的體魄,也不可能成功跨越萬里沙漠抵達天竺。此時的玄奘法師四十六歲,在當時可說是邁入老年的年紀,但是他的雙眼卻炯炯有神,全身充滿壯年的英氣。

玄奘整裝後坐上椅子,飲用弟子遞來的開水滋潤乾渴的喉嚨。長安一月的氣候相當寒冷乾燥。

「師父,恕弟子直言,有什麼事困擾您嗎?」

「嗯,你果然聽見啦。我被夢的內容嚇得叫出聲,如果有驚嚇到你還請原諒。」

玄奘沒有對弟子裝模作樣,坦率地回答問題。智岸面對玄奘相當惶恐,因為他打從心底尊敬師父,而對玄奘來說,年僅二十過半的智岸,年紀算來可以當自己的孩子了。

「真是難得,師父竟然會做夢。如果師父覺得說出來會好過點的話,弟子願意洗耳恭聽。」

「夢畢竟只是夢,不足掛齒。但是既然你會為此擔心,唔……」

玄奘思索一會兒,不管如何,若是智岸會因此擔心的話,那還是將夢的內容說出來比較妥當。

「我夢到戒日王過世了。」

「咦?」

智岸不禁驚嘆一聲,然後急忙用雙手捂住自己嘴巴,這舉動讓他有些呼吸困難。

「您、您說的戒日王是那位天竺君主嗎……?」

「是的,我在天竺時受到戒日王相當多幫助,他是我的恩人啊。」

戒日王是何方神聖?簡單來說,此人是天竺的國王、名垂青史的賢君,也是禮遇玄奘法師的恩人。此人有許多無法簡單帶過的經歷,留待後續內容說明。

「戒日王確實是勤政愛民的明君,其高齡年邁也是事實,會與世長辭是無可奈何的事。然而話雖如此,這時機也太不湊巧。再過幾天你們就要赴往天竺,這讓人感到相當不吉利啊。」

智岸的神情緊張且不發一語,靜靜地看著偉大的師父,而玄奘法師則是沉痛地遙望遠方。

雖然現在的季節是春天,但是氣候卻屬嚴寒,地上的木板沒有加鋪毛毯,房內也無爐火,師徒兩人吐出的氣息形成白色雲霧,而兩人皆是赤腳,玄奘踏在地上的雙足相當健壯,顯示他踏破萬里的事實。

「師父,您要將夢境的內容稟告皇上嗎?」

皇上是指當代的皇帝,也就是唐太宗,只要玄奘請求接見,想必他會欣然答應吧。

「不,那不妥當。」

玄奘皺起眉頭搖頭說道。

唐朝的唐太宗如各位所知,他十來歲就起兵革命,僅二十歲即統一天下,是位空前絕後的英雄人物。後世稱其在位時期為「貞觀之治」,甚至被視為模範,不過也有人認為唐朝就是從此開始走向下坡。

唐太宗自少年時期馳騁沙場,即位之後日夜不分地勤於王朝政事,或許是因為身體歷經風霜磨練,他從未卧病在床。去年唐太宗不顧重臣宿將的反對,堅持出兵遠征高句麗,但是因為戰果不佳,最後只能不服氣地留下「這次就放過你們」這句話便撤退。可是在眾多不如意事當中,最讓唐太宗苦惱的莫過於繼承人問題。

唐太宗的繼承人問題在歷史上可說是相當重要,但是與本篇故事無關,所以就不一一列舉姓名,不過當時唐太宗的心境大概能夠這麼說明:

「有才能的孩子不聽話,順從的孩子又不可靠,其中甚至有孩子沉迷於不良嗜好,而周遭外戚又儘是些說閑話的人,使狀況更加複雜,真是煩死人了!」

所謂父親的煩惱,不管是皇族還是平民百姓都一樣,先不論唐太宗令人同情的處境,總之各位應該可以理解他在當時每天都過著煩愁的日子,而倘若這時向其稟報「我夢到戒日王過世了」,那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儘管預定派往天竺的使節團應該不會因此中止,我也不希望讓皇上煩心。這件事多說無益,還是不稟報吧。」

「我明白了。」

「你今天應該會與王正使見面吧?」

「是的,早上會見面。」

「這樣啊,那你找機會向王正使說明此事吧。不一定要在今天,即使是在旅途中也沒關係。」

王正使是誰?他是本次唐太宗派往天竺的使節團團長,姓王,名玄策,智岸則是以隨行僧的身分參加使節團。

讓各位久等了,故事的主角即將登場。

由於玄奘法師的人格與功績太過偉大,以致於後世的人們往往誤以為在唐朝曾經前往天竺的只有玄奘一人。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為了研究佛教與修佛而前往天竺的僧人統稱「入竺求法僧」,之所以會說統稱,自然是因為人數不少,其中最偉大的無疑是玄奘法師,但是俗話說「山高取決于山坡寬度」 ,其實尚有不少有名或默默無聞的僧人都曾胸懷大志地朝天竺出發。

他們的命運大抵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抵達天竺並且完成目的順利回國。

二、抵達天竺卻無法返國,於天竺或歸程中死亡。

三、無法抵達天竺,於旅途中喪命。

各位了解了嗎?其實「三」的情形可說是最多的。儘管他們是有志氣節操的僧人,在旅途中倒下著實令人感到遺憾,不過也只能說他們沒有強健的體魄足以支持志氣節操吧。

比方說常愍,他經由海路前往天竺卻遭遇颱風,最後一邊念經一邊隨船沉入大海;明遠則是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師子國,後因盜取寺院的佛牙遭到逮捕。佛牙即是釋迦的牙齒,後來明遠雖然被釋放,卻也就此下落不明。

特別值得一提的僧人應該是玄照,他是較本故事時間點稍微後世的僧人,曾經順利往返天竺一次,歸國之後又再度前往,最後客死異鄉,一人包辦了一與二兩種命運。雖說他是身受唐高宗敕命前往天竺,但是那份歸國之後又再度前往天竺的豪情壯志絕對不會輸給玄奘。

所以說除了玄奘之外,還有人兩度前往天竺,真是相當不簡單,不過其實還有人往返天竺三次。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