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介

《千家詩》是《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的簡稱,系南宋詩人劉克莊編。書中收錄了368人的作品,其中絕大部分為唐、宋詩人所作,少數為南北朝和五代詩人的作品。全書共22卷,錄詩1281首,都是律詩和絕句。分時令、節候、氣候、晝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宮室、器用、音樂、禽獸、昆蟲、人品等14門,133類。由於這個總集是宋人所選,因此唐人詩不多,而宋人詩卻佔百分之七八十,其中尤以南宋詩人居多,如劉克莊、戴復古、朱淑真、葛長庚等。該集所選都為唐、宋兩朝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均為人熟知,具有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特點,現有《楝亭藏書十二種》本存世。

由於劉克莊編選的《後村千家詩》篇目和門類比較多,不易誦讀和普及,所以到明代,便出現了很多新的選本。這些選本大都是根據劉克莊的原本增刪而成,在編排體例上也有了很大調整。其中,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謝枋得、王相選本。該本的七言部分雖題為謝枋得選,當系偽托。究其原因,大概是後人出於對謝枋得這位南宋末年愛國詩人的景仰之情,同時也有利於詩集本身的傳播。在七言部分中,有兩首系明人作品,無疑是後人添加進去的,該本的五言詩部分由明末清初的學者王相選注,比較屬實。

王相選注本《千家詩》共收錄詩226首(一說223首),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增補重訂千家詩》,有七言絕句94首,七言律詩48首。這部分內容最為普及,影響最大;另一部分是《新鐫五言千家詩》,有五言絕句39首,五言律詩45首,內容不及七言詩豐富。儘管該本《千家詩》只有絕句、律詩兩種體裁,但其中包括了不少唐、宋各個時期和各種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下面簡要介紹王相選注本《千家詩》的特點:

一、這一選本既不是按作者為單元,也不是以作品年代為序,而是大體上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編排詩作。如七言絕句部分,首篇是宋代程顥的《春日偶成》,隨後是朱熹的《春日》、蘇軾的《春宵》、楊巨源的《城東早春》、王安石的《春夜》、韓愈的《初春小雨》,直至唐代賈島的《三月晦日送春》,都是寫春色、春景,詠春物、春情,記春天之事的作品。隨後,依次是夏、秋、冬三季。寫夏天的詩有司馬光的《客中初夏》、趙師秀的《約客》、高駢的《山亭夏日》等;寫秋天的作品有杜甫的《秋興》、陸遊的《秋思》、劉禹錫的《秋風引》等;寫冬天的則有盧梅坡的《雪梅》、劉克莊的《冬景》等。這些作品風格各異,情趣盎然,季節特徵明顯,景物描摹細膩,對人的內心情感的刻劃和表現也相當成功。

當然,該集中也有少量作品的編排位置並不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次序。這可能是因為有些詩的內容時令性並不明顯,也可能是由於原編者編排失當或故意為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春日餞別之作,卻安排在夏季部分;楊萬里的《曉出凈慈送林子方》和蔡確的《夏日登車蓋亭》都是夏日之詩,卻編入秋季部分;朱熹的《泛舟》和白玉蟾的《早春》為春天之作,卻也歸入詠冬之作,如此等等。

二、詩人眾多,題材廣泛。王相選注本《千家詩》雖只選了226首詩,卻包括了120多位作者,上至皇帝、宰相、官宦、名人學士,下至僧人、牧童、無名氏,甚至還有少量女子的作品。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時期,特別是在

唐代,近體詩流行甚廣,社會各界人士都喜歡吟詩、寫詩,詩人輩出,詩作倍增。

所選作品的題材也很廣泛,其中有單純寫景、描寫四季風光的,也有詠物言志的;有贈友送別的,也有弔古傷今的;有題畫詠史的,也有應制頌德、應酬唱和的;有寫蠶婦、宮妃的,也有寫寺院高僧、隱士俠者的,基本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下面結合詩作加以說明。單純寫景、描寫四季風光的,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即是一幅美妙的春景圖。詠物言志的,如《上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贈友送別的詩,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如蘇軾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弔古傷今的作品,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又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有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題畫詠史的有杜甫《觀李固清司馬弟山水圖》:「方丈渾連水,天台點映雲。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間。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此生隨萬物,何處出塵氛!」

這裡主要說明一下封建時代的應制頌德詩和酬和詩。「應制」,就是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多為歌功頌德之作。如王珪的《上元應制》:「雪消華月滿仙台,萬燭當樓寶扇開。雙鳳雲中扶輦下,六鱉海上駕山來。鎬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風》陋漢才。一曲《昇平》人共樂,君王又進紫霞杯。」這首應制詩寫得比較形象、生動、有詩味。許多應制詩只顧韻律,堆砌詞藻,歌功頌德,因此沒有太多的文學價值。

「和」就是以詩互相酬答。如杜甫的《和賈舍人早朝》就是和賈至的。賈至寫了《早朝大明宮》:「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重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珮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這首詩一出,杜甫、王維、岑參紛紛寫詩唱和,杜甫詩曰:「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杜甫的這首詩是從內容上唱和,並不和韻。晚唐時也有同韻相和的。

三、《千家詩》所選入的詩,幾乎都是近體詩。所謂近體詩,是初唐時期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律詩和絕句,它們在字數、聲韻、對仗、結構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格式和規律。唐人把這種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把此前除了押韻外,在格律上沒有任何束縛的自由詩稱為古體詩或往體詩。後人沿用了這種說法。

近體詩的一般特點是:

1.字數固定。五言律詩是五個字一句,八句共四十個字;七言律詩是七個字一句,八句五十六個字。五言絕句是五個字一句,四句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是七個字一句,四句二十八個字。此外還有長律(或稱排律),指句數在八句以上的律詩。《千家詩》沒有選入這類近體詩。

2.以平聲字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詩歌中同韻(指字的韻母相同)的

字放在句中相同的位置上。近體詩的韻腳(指押韻的字),一般出現在偶句的末尾。如晏殊的《寓意》: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一蕃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詩中打「△」符號的字都是韻腳,韻母為「ong」,除首句用韻外,都出現在偶句的末尾。

近體詩押韻有嚴格的規定:①律詩中的首句必須用韻。如上面的《寓意》首句就用了韻,當然有的首句不必用韻。②不論首句是否用韻,詩的偶句(律詩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③一韻到底,一首詩中不能用兩個或多個韻。④韻腳必須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用鄰韻(首句除外),更不能回聲通押。⑤必須選平聲字作韻腳。

3.律詩必須有對仗。詩詞中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是指同類的詞兩兩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方位詞對方位詞、量詞對量詞。如山—水、花—草、上—下、東—西、天—地,一—多,等等。律詩中的對仗一般出現在頷聯(三、四句為頷聯)和頸聯(五、六句為頸聯)中。如劉克莊的《冬景》:

晴窗早覺愛朝曦,

竹外秋聲漸作威。(首聯)

命仆安排新暖閣,

呼童熨貼舊寒衣。(頷聯)

葉浮嫩綠酒初熟,

橙切香黃蟹正肥。(頸聯)

蓉菊滿園皆可羨,

賞心從此莫相違。(尾聯)

這首詩的頷聯、頸聯用了對仗。其中第三句的「命仆」與第四句的「呼童」對仗,「安排新暖閣」與「熨貼舊寒衣」對仗。第五句的「葉浮嫩綠」與第六句的「橙切香黃」對仗,律詩中常見的是中間兩聯(頷聯和頸聯)對仗,但也有前三聯均用對仗的,如岑參的《和賈舍人早朝》:

雞鳴紫陌曙光寒,

鶯囀皇州春色闌。(首聯)

金闕曉鍾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